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99|回复: 4

犹有报恩方寸在

发表于 2008-10-15 20:58: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直觉得“报恩”、“感恩”是人与生俱来的,静静的流淌在周身。诸如“慈祥”、“和蔼”、“亲切”、“孝顺”都莫一不是一个人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与人玫瑰,手留余香”式的知恩感恩的情感流露和表现。
恍如一个符号,在某一天被突兀而出——“感恩被作为一种需求引起社会和群体的重视。”浅显地观望这一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事件”或者“主导意识流”,窃以为,这于社会宽容度的开放程度及人之群体中部分个体责任意识严重缺失有直接联系。回望百年,人在孩提时代,甚而可以扩延到学生时代,是很少被要求感恩、报恩的。而一旦人走进社会,被赋予了“社会人”这一新的角色定位后,“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士为知己者死”、“报效”等等做人为人的规则即刻框定了人之言行举止之范畴,湮没了“人之初,性本善”之根本。换言之,就是说人自担当起社会人的责任定位更多的决定了对己、对人的判断。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读到晚唐大诗人皮日休留下的千古诗句“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当时,直觉是诗人欲语还休。他究竟在文字中寄予了怎样的一种情怀和思绪呢?不得其解。
芳琼老师是研究唐宋诗词的,向他请教。他先谦逊的说久未研究诗词,仅做字面一解。他说,唐时,学子进学进仕,报效朝廷,需先投贴拜师,傍依命官,方能寻找得到一些被发现、举荐、任命、晋升等等途径。方寸乃心,通为通途,塞为阻碍,揣测诗人当时正是为自己投贴时所作,向他要拜为老师的官人表明自己有报恩之心,试问能否得到老师应允,收为弟子?“我记得皮日休应试得到过进士之封的。”
我有些纳闷,年少(24岁)即归隐的皮日休,写下这样的报恩绝句时,是否会有针砭时政空惆怅,谋略国事苦混乱的感叹呢?毕竟晚唐时节,寻不见盛唐遗风啊。
芳琼老师未置可否,言须从全诗窥豹,潜入分析才是。“但若依照前面我仅从字面的理解,皮日休的诗句当可应用到现代社会的任何场面下。”他紧接着补充强调。
原本只为探究诗句生发、存在等形成因素,殊料,芳琼老师的一语浓墨顿然瓦解了我的思维方式,且不论晚唐诗人是要图报个人(所拜师门),还是要报效朝廷,都脱离不了其人本善、其志本坚、其心可鉴之内外因。安稳的政局、良好的风气必然是使其内外因得到发挥施展的“场面”吧。
回到现实。
家庭,是第一场面。“舔犊之情”是父母给予子女的恩情,“绕膝侍奉”是子女给予父母的报答,古训“父母在,不远行”正可谓此一情形之精髓;但古往今来,更多被颂扬的还是“自古忠孝难两全”。当然,家庭中还有夫妻情、手足情,和睦相处,和瑟比翼都是一种相互间的给予。会有反目成仇的,会有老死不相往来的,但终归鲜见,宛如尘埃。究其质,亲情仿佛时间,是熔融一切矛盾的河流。再没有比之“知子莫如母”、“家书抵万金”等等涟漪所能令人安宁、平静的了。
企业,是第二场面。“立足岗位,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是员工对企业给予稳定就业、发挥才智、成就个人的工作回报,“建优质工程、育优秀人才”、“岗位练兵、企业成材”......又莫不是企业给予员工美好生活、增强才干、实现理想的奋斗阶梯。两者唇齿相依,荣辱与共。比如评价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看他为社会创造多少财富,还要看他向社会贡献多少力量。在这个层面上,感恩当是被赋予了文化的要义来推崇的。日前,我阅读了一本建筑施工企业中层干部对市场畅销书《企业就是你的船》的读后感汇编,这些常年漂泊在外,逢山开路,修路建桥,遵循“业主给我一个市场,我还业主一座丰碑”竞争机制的建设者们,以“企业为自己提供了生存及生活的基本保障,更提供了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和企业发展源于员工的努力,企业尽力为员工提供好的薪资福利,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员工”的工作历程阐述了一个简明的感恩文化氛围——“感恩是双向的。一个有着感恩之心的员工,会把对企业的感激转化为勤奋工作、奉献社会的实际动力。一个有着感恩之心的员工,会执着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企业感恩员工的劳动创造和辛勤付出。建筑施工企业广大员工长期在一线工作,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心血、智慧和才华,为企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态度,而不是才能决定着你在生活中所达到的高度。’彼此间的沟通会更加融洽,更加充满理解与包容,这不但成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也必将成为建设和谐企业的基础。”
社会,大抵不能简单列为是第三场面,更多的当是家庭和企业的“细胞”组合罢。中华五千年发展的农业文明,始终荡漾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集结了天地人之自然万物知恩感恩报恩间的内在关系,流转的是文明史中渊源的关乎本性、关乎情操、关乎品质、关乎习惯等等的文化底蕴。“感恩”是个泊来词,善于表达出个人情感的西方人,把对种种成功、磨难、收获、失败、喜怒爱憎......甚而是触及灵魂的对物质世界的精神信仰,都浓聚成时间长河里的一滴水珠——节日,感恩节。他们在这里狂欢,在这里呐喊——为一群探险者受到土著人的礼遇而获重生!中华民族是含蓄内敛惯了的,铁肩担重义演绎的就是“愿担其义,拒其说”之相生。大众虔诚信奉着“前因后果、世事轮回”。在意识到一个时期内沉积的责任缺失有如洪水泛滥之趋势爆发,治理之策必然是“攻心为上”——和谐建设彻响背隅。
于此,探究“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之方寸为心、为策?之通塞为师、为朝?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以明了——人心是秤,感恩似庹,自在称量度衡,创造美好!(李茂)

太阳鸟

太阳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6 14:09:48 | 查看全部
欢迎这只美丽的太阳鸟!认真学习李茂老师的文章! 个人觉得,知恩图报是应该的,但是没有必要要求别人对自己有恩必报。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哦,李茂老师不要笑偶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7 09:26:56 | 查看全部
呵呵,先谢谢梅花雪老师.我的感觉是感恩不必要时刻挂在嘴上,存于心,引导自己做更多好事,善事就好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7 13:31:46 | 查看全部
引用第2楼woruo1970于2008-10-17 09:26发表的  :
呵呵,先谢谢梅花雪老师.我的感觉是感恩不必要时刻挂在嘴上,存于心,引导自己做更多好事,善事就好了的.
嗯,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其实也是善待自己,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8 22:18:45 | 查看全部
   怀着感恩的心生活,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