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4年前,3名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带领其他几名电脑特长人员,挑头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在提升单位科学管理品质的同时,他们坚持岗位创新。数年里,他们革新改造了20多个项目;自主筹建了段运输安全指挥中心管理系统,研发了班组建设台帐系统等10余项应用软件。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执掌创新“帅印”
“团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旦激发,将会产生1+1>2的效果。”7月30日下午,汉中车务段信息技术科创新工作室主任董治国对笔者介绍,“仅2011年以来,我们对全段调机指纹卡控程序、车站勾计划打印图设计等16个项目进行了革新改造,自主研发的车务自管设备综合管理系统填补了铁路局的科研空白。”
汉中车务段地跨陕西、甘肃、四川三省,管辖564公里上的61个车站,每天有近900台电脑繁忙运行,涉及客、货、行车、调车、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实时监控等35个工作系统、60多个工种。仅有12人的信息技术室,不仅肩负维护、管理软硬件同步良好运转的重任,而且担负着一线各岗位职工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
2009年7月,董治国带领工程师刘健、孟俊杰等人成立创新工作室,确定了工作系统优化、小改小革和定向课题研发齐头并进的工作思路。
工作室仅有3人是计算机专业,其他均为个人兴趣来到这个团队。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自己专业不精,拿什么给职工传授?技术滞后,拿什么创新?大家达成了“互助自学、沟通共享、集体提升”的共识。
技术帮带:由计算机专业院校毕业的人员,帮带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共同钻研新技术。不论是谁分管的工作,每处理完一次故障,就把处理步骤、解决方案、结果、感受写成电子文件,在班组内发布交流,做到专业知识、技术经验和故障处置流程共享。为消除跨系统技术壁垒,安装每一套信息系统,班组成员共同参加,共同研究,选出最佳实施方案。
班组讲堂:每周由一名成员设计授课提纲,通过网络会议和视频监控,讲解自己最近学习的内容、分管工作进展、项目革新情况、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易发故障和处理经验等。
互动探讨:开通了远程操作通道、24小时值班电话,开辟了网络“信息技术讨论专区”, 在快速解决一线干部职工计算机应用故障问题的同时,带动全段学习计算机知识。
轮流挂帅:选定课题后,由相应对口的工作负责人任主管提出攻关策略,其他人员做好支持配合,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当家”。此举,不仅可有效调动每个人的创新激情,而且也能锻炼每位成员的协作沟通能力。
全段80%的车站掩映在秦巴山脉的皱褶里,存在交通不便、点多线长、管理力量分散、结合部“盲区”较多等问题。擅长网络建设的董治国决定利用局域网自主筹建运输安全指挥中心。
于是,大家分解课题、合力攻关,最终形成了集视频会议系统、现场监控系统、信息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为一体的指挥中心管理模式。并相继配套研发了网络短信平台、指挥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调度命令签收系统、远程视频监控软件等。
工程师刘健坦言:“跟一线职工比,我们是信息技术的先行者,但这方面发展太快,要让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安全生产、服务班组管理,除自身不断‘充电’外,还要有好的创新环境,否则专业都荒废了!”
今年年初,针对车务站段自管设备数量多、种类繁杂、使用分散等现状,他提出了研发“车务自管行车设备管理系统”的设想。攻关课题立项后,他负责总体策划、主体开发,其余大量的文档、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交换、编程等一一分解到其他人员。其他人员统筹安排分管工作、下站包保任务和研发工作,每周两次专题督促交流,从设计方案到初步调试,该系统历时不到4个月。
“基层信息技术班组创新很难,撇开经费不说,许多项目都是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见缝插针进行,去搞学术性、前瞻性的科研肯定不现实,但贴合一线岗位应用去做一些革新、研发,也是提升自我价值、团队价值的有效。”董治国说,在创新攻关的过程中,4名非计算机专业成员通过自学、资质评聘,获得了网络工程师资格;3名技术员已晋级为助理工程师;创新工作室连续获得2011年、2012年西安铁路局信息技术先进集体。
董治国告诉笔者,2011年加入创新工作室的吕铁只是一名普通电工,在大家的带动下,吕师傅主动钻研计算机信息技术,承担了以往外包的计算机硬件维修任务,装机、检测电阻电容、电子元件更换等“手到擒来”,仅修旧利废一项,每年可节省成本3万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