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38|回复: 0

(典当)典当师:远水难解近渴

发表于 2013-8-4 09:20: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尽管两个月前,通过国内统一从业资格考试的首批典当师已经出炉,但在胡小姐看来,这个老行当姗姗来迟的资格认证,多少有点尴尬。

    “我是南开大学拍卖与典当专业的毕业生,当年全国设置这个专业的,只有我们南开一家。尽管已经从业三年,但由于经验尚不多,因此有些业务还不敢操作。”在北京市马甸桥附近一家典当行实习的胡小姐这样告诉记者。

    同时,她也坦诚地表示,自己一度想要参加一些资格认证培训,但国内很难找到。“尽管国内典当业从业人员已有近1.8万人,但并没有设立典当师职业资格制度。除了日前大连推出的资格认证培训外,就只有总部设在香港的‘国际典当师资格认证课程班’,国内多数持证典当师,都是来自那里。”

    与胡小姐说法相对应的,是一份新近公布的统计数据。该数据显示,典当行业的扩张势头在今年有增无减,2007年上半年,我国典当行业已开业的2342家典当行累计实现典当总额441亿元,同比增长31%%。随着典当业务范围的日趋广泛,房产典当、股票典当等专业性业务的兴起,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显然,和胡小姐有相似经历的,大有人在——据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年,对典当师的需求将会翻番。目前全国共拥有典当业从业人员近1.8万人。与之相比,国内只有一两家学校设有拍卖典当专业,而培养一个合格的典当师,至少需要三四年的时间。

    典当业同时需要正视另一个尴尬。为改变典当市场长期混乱无序的局面,商务部、公安部联合制定《典当管理办法》,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严格限定典当行的注册资本,以加强对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防范。

    然而,有专家质疑,《办法》出台后,通过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度监管,典当业为何仍然问题频出?

    “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行业整体素质低,导致上述局面出现。”该业内人士说,“这里的‘低’是指行业进入门槛低,以及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

    据其介绍,在国外,对典当行有一个审核批准制度,“而我国是没有明确限制的,加上市场巨大、利润丰厚,就造成了典当行遍地开花的情景,特别是中小典当行从业者水平较低”。该人士分析,尽管《办法》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典当业务资产比例管理、简化事前审批程序等,这一系列旨在进一步规范典当市场的种种措施,虽然抬高了典当业的进入门槛,但也起到了“开闸”的作用。

    据中国经济景气调查中心统计,典当业服务对象大都是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区街企业和少数居民,在资金投向方面,90%%以上投向生产与经营领域,只有少数典当资金是用于解决社会公众生活临时急需,业务周期时间很短。

    因此,在专家眼里,典当业对从业者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由于典当行的经营范围包罗万象,像房产、汽车、手表、珠宝、国债、股票等各种动产或不动产都可能成为抵押物,这就要求典当师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练就火眼金睛,判断抵押物的价值,还要了解金融法规、民法、商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以及企业会计、税收等多方面的知识。

    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典当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令人堪忧。2006年底,由北京某调查机构发布的《典当市场需求调查报告》中称,目前,典当行从业人员都是以土地估价师、珠宝鉴定师、旧机动车估价师等名义来做典当业务。

    而与此相对照的是,在银行与典当行并驾齐驱的美国,典当从业人员达7.8万人。典当从业人员要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还要接受专业的评估方法、评估标准和行业准则的训练。同时,从国外典当业来看,典当行对于普通金银饰品、珠宝钻石、高档相机、手表等大众动产的鉴定评估技能很高,从接当到放贷,做完一笔典当交易,往往仅需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一些有良好商业信誉的大典当行,往往还为从事艺术品销售的拍卖公司提供高水平的鉴定评估服务。

    “然而,目前有一定资历的培训机构,国内屈指可数,还都局限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某典当行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就行业目前的状况,要想让培训普及整个行业,基本上不太现实。“特别是中小城市,推广比较难,竞争本就不规范,即便想培训,也存在缺师资、缺培训设备、缺教材、缺场地等诸多现实困难。”

    隐患就此埋下。作为一种以实物所有权转移的形式取得临时性贷款的融资方式,典当融资有着独特的优势——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要求几乎为零,只注重典当物品是否货真价实,而且不问贷款用途。此外,尽管典当行收取的费用高于银行,但当期则以一个月为起当,赎回日期随当主决定。以房屋为例,目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典当行收取综合管理费为2.7%%,加上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目前折合典当费达到3.3%%。因此,“典当行除了经营业务上的出借资金风险外,经营过程中如误收赃物、鉴定估价和市场预测失误、绝当变现等都可能导致风险,而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典当法律,这一保障缺失也给典当经营带来一定风险。”有业内人士表示。

    同时,该人士分析认为,随着典当行的急速“扩容”,市场剩余空间已显局促,在这种情况下,新进驻者的生存秘诀除了比拼经营规模、资本实力外,重点还应放在提高从业者专业技能等方面。

来源: 消费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