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
多方争夺“一锤定音”话语权
文物艺术品无论是国家藏还是民间藏,藏之前必然有“鉴”,而让文化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艺术品科研中心主任尹毅忧心的地方就在“鉴”上。他对记者说,艺术品交易日趋繁荣的同时,理应配套发展的艺术品鉴定、备案系统一度滞后。
当下艺术品造假的井喷之势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与升级,从其“质”其“量”两方面迫使艺术品鉴定与管理亟需寻找新技术、新策略、新路径。以书画复制品为例,近年造假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层出不穷。“过去仅是手工模仿,现在模仿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以肉眼很难判别出来。”尹毅说,这使得鉴别难度愈来愈大,“所以我们必须启动科技识假的正能量,去应对科技造假产生的社会危害。”
同时,以往的书画鉴定是以作品风格、作品功力为主要依据。尹毅认为这种鉴定方式虽有道理,也可使用,但并非十分可靠。因为,所有书画家都不是天生的,其艺术功力与作品风格都是动态的、多变的。“何况,而今的科技造假可使赝品在功力与风格方面,一点也不走样。”
事实上,鉴别难易程度并非被关注的唯一焦点。在文物艺术品的真伪鉴定“谁说了算”的问题上,无论作者、作者家属,抑或专家、鉴定机构,均在争夺“一锤定音”的话语权。
对于艺术家本人是否有对其作品真伪拍板的权力,是存在争议的。“若一位画家画了幅画,认为画得不好,价格又卖得太低,他说这不是他画的,该怎么办?”《收藏》杂志社执行主编、艺超网总编韩涧明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艺术品作者可以提供参考意见,但并没有决定权。
针对后者,尹毅说,众所周知,在北京乃至全国各地,标有艺术品鉴证业务的部门、自称鉴定专家的人不少,但他们的鉴定结论往往缺少公信力,说真者或说假者大都拿不出“铁证”。
此类机构其实也早已面临信任危机。两年前的央视“315晚会”上,曾曝光一些拍卖公司、艺术品鉴定公司,为赚取高额鉴定费,将低廉的现代工艺品“鉴定”成是有巨大收藏价值的文物。“真正懂行的人购买文物艺术品从不看鉴定证书。”文艺理论学者徐文景博士曾表示。
“之所以公众对于文物艺术品鉴定如此关注,缘于整个艺术品的流通环节处于失控状态。”雅昌艺术网[微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轶分析,人们认为真伪的鉴定能一劳永逸,由此艺术品鉴定就成为有利可图的市场,这也导致了更多乱象。
众说纷纭,争议不断。由此,对于建立公开透明的艺术品第三方鉴定机构的呼吁从未停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