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22|回复: 0

揭秘马云的十张面孔(图)

发表于 2013-8-12 11:48: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已经退休的马云并未远离公众视线。但吸引普通公众注意的,不是他宣布要靠“菜鸟”颠覆物流业,也不是阿里巴巴整体IPO,而是他和大师王林双双高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一般来说,马云是公认的互联网领袖或者商业巨子,但和国外同样Level的人相比,他的面孔显得复杂多面。其实不仅是马云,这个时代大多数成功者,都拥有数张面孔,至于哪一张才是本质,可能本人也说不清,尤其这些面孔还互相矛盾。
有个段子说,“中国是个矛盾的社会”,从马云身上,可以深刻体会段子况味。本刊总结了马云的十张面孔,情绪复杂,表情自洽。每一张面孔,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当下中国人才有的微妙表情。
同期杂志另一篇采访洪晃的报道,比较知识性地分析了马云面孔丰富的成因。我们不做结论,读者自己感受。

大师信徒

马云的第一张面孔是“大师信徒”,这个说法和金庸有点关系。如果不是马云,导演张纪中可能根本不会拍金庸剧。张纪中的夫人樊馨蔓,是央视《东方时空》编导,和马云是多年好友。1999年张纪中到杭州筹备电视剧,马云建议张纪中重拍金庸剧,第一部就拍《笑傲江湖》。后来马云北上创业,乃至结识李一,中间人都是樊馨蔓。

许多人奇怪,马云怎么和李一、王林扯在一起?他在微博上说,自己对这些“非科学”东西感兴趣完全出于好奇。马云接受《时尚先生》采访时说:“我进了教堂我是拜上帝的,进了寺庙我是拜菩萨的,进了道观我是尊重道士的。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很厉害,都不能得罪。对不对?”

早在创业之前,他就和杭州永福寺的方丈月真是朋友,2007年的博鳌论坛上,他先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他每次去永福寺,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劝和尚们还俗,因为“真正看破红尘在哪都能修行”。接着又讲了个故事,1997年在农村破庙遇到一老尼,老尼替他摇签说他即将远行,他没在意,将签放进钱包。后来果然去了北京。

“大师李一”出事,一定意义上和马云有关,因为马云等人对李的推崇,媒体借马云的传播价值,将李一翻个底朝天,而马云也被当做“迷信者”被认知,专家们开始探讨,像马云这样的精英,为什么也对神秘感兴趣?

马云说自己欣赏李一,因为他能把老子讲得很有趣。他说自己总是和李一辩论,但并不喜欢人们说李一不好。“我说请在座的诸位告诉我谁见过李一?……都没有,莫名其妙在骂,跟文革一样。”外界说李一是马云师傅,马云笑称:“如果李一是我的师父,那月真就是我爹。大家就是聊天的朋友而已嘛。”

被马云传播价值改变命运的另一个“大师”是王林,公开报道中,在王林家,马云亲手点燃纸巾,纸巾燃完,蛇出现在倒扣的空盆里,王林从盆里抓出蛇,满屋乱甩。王林跟马云、赵薇以及李连杰解释:在掀开盆子前的0.01秒中,他的意念出

窍,到野地里抓蛇,放入盆中。与马云的合影,随后被“大师”王林收入自己名为《中国人》的写真集里。再之后,王林、马云高频率地出现在自媒体和传统媒体报道中,直到王林跑到香港。

而这,或许也正是马云“怪力乱神”的一面—有关这一点,舆论对马云的情绪很复杂。而其实,马云对“怪力乱神”的态度也不简单,从公开信息看,可能马云不是真正的大师崇拜者。

演讲大师

马云的第二张面孔是演讲大师。如做排名,中国企业家里最擅长演讲的,很多人会说马云和俞敏洪,他们都当过教师,教的都是英语。市面上,光是介绍马云演讲技巧的书就有几十种,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出版马云演说全集—因为他做的演讲实在太多。

创建阿里巴巴之初,马云就懂得如何通过演讲激励员工和推广自己。他只用六分钟演讲,就说服孙正义投资2000万美元。但真正让他领悟到演讲精髓的,是后来一次在瑞士某大学演讲的经历。

那次会议名流云集,一位主讲人是气势正盛的诺基亚掌门人,一位来自日本,是当时互联网界的重量人物,还有一位就是马云。当时马云名气远不如现在,连他自己都奇怪为什么被选为主讲人。

前两位依次发言,马云听着听着就急了,觉得自己准备的内容水平明显不够。上台之后,他以一个普通人的经历,讲了对网络世界的感受,反倒收获了最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次演讲,马云悟到两点:“说你相信的事情,说你了解的事情。”

演讲,是马云的符号,也是他获得成功的禀赋之一。就在告别晚会上,马云依然以演讲谢幕。据现场人士回忆,马云演讲时全场或鸦雀无声,或掌声笑声四起,而继任者上台后,现场秩序大坏。一个与会者回忆说,“陆兆禧的演讲太平了。”

机场成功学导师

马云的第三张面孔是“成功学”,这和第二张面孔关系很大。

在机场书店里贩卖成功学的各路导师,几乎都把马云当做教案核心人物。马云的演讲视频,也是书店最受欢迎的“机场成功学”。

马的成功原因之一应是交友广泛,不管三教九流,总能顺着一条人脉,不断认识新朋友。

他帮杭州政府做了个网页,想在全国扩大影响力,就来到北京。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北京青年报》一司机,他把宣传稿递给司机,又塞了500元钱。这个司机很有能耐,稿子同时发在五家媒体上。其中一家报纸还发了头版,马云顺势找上门,与报社领导谈了三个小时,然后,在报社领导的组织下,马云又出了三万块,在北京的长安俱乐部,请来北京各大媒体的30多位编辑记者。

那天,马云讲了两个小时:什么是互联网。但第二天,上头突然下文说不要宣传互联网。

正在马云万分沮丧时,一个记者对马云说:“要是你能说服《人民日报》上网,你的广告宣传、你的声势一下子就起来了。”

通过朋友引荐,马云与人民日报社一行政人员结识,在与之闲聊的某个晚上,得到一名碰巧串门的领导的注意。接下来,他受邀在人民日报社,给干部们上了堂有关互联网的课。

人民日报社的一名秘书长听完课,握着马云手说:“我们明天就打报告给中央,让《人民日报》上网。”

多年之后,马云以下跪、咆哮等夸张姿态,丰富了中国企业家的演讲,而无意间为无数成功学讲师提供了教学桥段。不过,他说他不喜欢成功学。

“我们公司员工也有人去听过成功学课程,听一两次可以,听四五次,这人就废了。”他自认为,演讲的秘诀很简单:“说你相信的事情,说你了解的事情。”但事实上,马云为“机场成功学”贡献良多。

说回人民日报的项目。这个项目没有给马云带来丰厚回报。接下来,他拜访众多部委,希望把它们的资料都搬到网上,连连遭拒。

他像无业游民一样行走在寒风凛凛的北京街头,在樊馨蔓拍摄的专题片《书生马云》最后一幕里,他坐在公共汽车上,望着窗外街灯,一脸茫然,喃喃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后来,他还真成功了。

爱政府

马云的第四张面孔是受到政府官员极大肯定的商人。1999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来到阿里巴巴,当时公司还在马云家里办公。张德江问马云准备把公司做多大,马云说5到50亿美元。陪同视察的杭州市领导过来圆场:“小马的意思是5亿元人民币或者50亿人民币。”马云坚持:“是5亿到50亿美元!”

俞正声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伊始,并不急于“拿出”上海整体发展报告,而是反复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上海为什么没出马云?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也为马云所动,曾率考察团专赴杭州探访阿里巴巴。马云,是俞正声和汪洋聊天时的关键词,后者还邀请马云南下。

再后来,张德江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内排名第三;俞正声担任全国政协主席,党内排名第四;汪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与马云交流较多的领导人还有温家宝,温家宝曾亲往阿里巴巴调研。马云能比海关更早获取中外贸易数据,提前七八个月预测经济走势,温家宝认真记笔记。调研后,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今年1月底,温家宝还点名邀请马云,到北京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建议。

尽管受到领导重视,但马云谨慎地与政治保持距离。

接受《时尚先生》杂志采访时,他说:“我一不入政协,二不入人大,三不当代表。”但他又同政府保持微妙关系。“只要政府需要,支付宝随时可以交给国家”;为配合政府在淘宝打假,他和官员会面四五十次;为回购股票筹资时,他选择许多“国字头”的投资者。

许多人质疑,马云拿“国字头”的钱是在寻找“安全感”。马云对此不以为然:“我们这个公司的利益要跟国家分享。你说不跟国家分享我跟谁分享?有时候我见了一个领导,我不喜欢这个人。但是我向他肃然起敬。不是因为他,而是因为他的职责。”

这是他贴近政治,又与政治保持距离的一面。“爱政府但不要和他们结婚,也不要和他们做生意。”

诚信

马云的第五张面孔,是“诚信”。

大家都觉得“电子商务”遥不可及的时候,他就在兜售这个概念。后来,中国进入网络时代,十亿人民九亿网,意思是中国人十有八九都上网。

很早的时候,马云就意识到,互联网交易将诞生庞大商业机会。但,问题来了,中国社会最缺的是诚信,熟人间都可能你骗我我骗你,怎么能让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发生交易?我把货给你,不给钱怎么办?我把钱给你,货很烂怎么办?

马云出现了,他发明了具有颠覆意义的支付宝。买家先把钱打进支付宝,打进去的钱,买家不能取回,但能决定卖家能不能拿到钱,决定的依据是先看到货,觉得好就同意把钱给对方。支付宝通过一系列游戏规则,比如对时间的限制和诚信的评级,让买卖双方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保证交易顺利进行。

可以说,在现实社会都没有解决的诚信问题,在互联网上在陌生人之间居然被解决了。

说马云“诚信起家”不为过,是他给中国互联网交易带来了安全。至于淘宝后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只是发展中的问题。

背信弃义

马云的第六张面孔是背信弃义。这和他的第五张面孔相反。他用不诚信的方式做了一个“正确”决定。

马云对《南华早报》说,关键时刻他没有依靠过政府帮助。他指的关键时刻是两年前那次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为了拿到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他擅自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支付宝,以“涉及国家金融安全”的名义,转入自己控制的全内资公司名下。此时,阿里巴巴正与大股东美国雅虎公司闹得不可开交。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

舆论对马云展开了一边倒的批评。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称:马云违背了支撑市场经济的契约原则,契约意味着诚信。违背契约导致极大不公正,伤害企业之本。契约与产权一道构成市场经济的基石。马云此次错误的代价,不仅是积累多年的个人国际声誉,还包括阿里巴巴潜在的长远发展机遇。还有人说,马云伤害了本已脆弱的中概股。

在“支付宝丑闻”之后不到一个月,马云就在私底下,用让雅虎和另一大股东软银满意的条件解决了危机。

他的辩解是“不完美但唯一正确”。但这个辩解,可能永远无法抹去他的诚信污点,但也许只有马云才能体会什么是“不完美但唯一正确”的含义。

民主

马云第七张面孔和“民主”有关。关于民主,网络上左右两派都有极端看法,但马云对这两字的理解无疑深刻精准。

起因于2011年8月,阿里内网掀起了关于民主的大讨论,很多年轻员工发表了意见。在飞机上,马云花了三个小时写了一篇长贴,希望终结这场讨论。他说自己欣赏民主的气氛,追求建立自由开放的环境,但员工们不应该在内网讨论民主,更不要提“点燃民主自由的火种”:“民主自由不是火,她是水!民主自由不是表达,而是倾听!民主自由不是发泄,她是理性的完善!最大的自由束缚不是来自外部环境,而是来自内心世界。不明白民主自由的真正含义,历史证明,一味追求彻底的开放民主自由其实和所谓的黑暗专制封闭带来的灾难是一样的悲剧结果。”

他说建设性的破坏要比破坏性的建设更有意义。马云常去美国,还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旁听历史,美式民主也在他身上留下了清晰烙印。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我希望人们学习到什么是民主。”他在公司的二万名员工中选出10名代表,让他们决定如何使用部分慈善预算。“这是真正的民主在中国的第一次尝试,”说话时能感受到他的骄傲。

毛泽东的崇拜者

马云的第八张面孔和第七张形成对照,他是毛的崇拜者,只是他的推崇更具有工具理性的味道。

2001年,马云在阿里内部发起了一场“整风运动”,他说:“通过运动,把不跟我们有共同价值观,没有共同使命感的人,统统开除出我们公司。”同时,他还提出以“抗日军政大学”来培训干部团队的管理能力,以“南泥湾开荒”培养销售人员对客户应有的观念、方法和技巧。

毛时代的诸多关键词,高频率从马云嘴里冒出。在阿里发展过程中,他也多次借用过毛泽东战略思想:为击败eBay,马云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在对分公司的管理中,马云也早早建立“政委”体系。

接受《时尚先生》采访时,马云详谈论了自己对毛泽东的看法。他说要客观看待毛泽东:“在建国之前,在军事上和思想上,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不能因为文革就否定老毛以前的东西。我对老毛在1949年以前的决策方法和思考方法,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很多年轻人一以贯之,老毛是坏人,或者老毛是好人。我们得讲清楚。现在要看的是他的战略战术方法,我就看他的战略战术方法,在竞争上牛X大了,对不对?我们很多时候把他脑子短路的事情归结为他一辈子都不好。”

这一点上,他和史玉柱有点像,有评论者因此说:中国企业家身上或多或少都流着毛泽东的血液。

环保斗士

马云的第九张面孔是“环保斗士”,这和他之前的面孔有些距离,之前面孔是商业奇才、长袖善舞,但大多和政治保持距离,而在中国,环保和政治关系十分密切。

在环保方面,马云言辞激烈。“这次北京的雾霾,我特别高兴,我从来没有那么高兴过,”不久前,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马云语出惊人,“特权阶级他们有特供的水,这次雾霾,他们没有特供的空气了,他们回到家同样会面临老婆孩子的指责。”

马云新浪微博账号的前缀是“大自然保护协会”,这家美国排名前十的公益组织,成员包括前财长保尔森和马云曾经的头号劲敌,eBay前CEO惠特曼。

谈到环保话题,马云喜欢“危言耸听”,2011年他在第一条微博写道:“我要是地球也要愤怒,也要报复人类。地震海啸干旱……明年谁也没有船票!”在哥伦比亚大学用英语演讲时,他说如果中国不关心环境,就是在谋杀孩子。在退休演讲中,他突然单膝下跪,说:“我们相信十年以后,三大癌症将会困扰着每一个中国家庭,最后我们挣的钱都是医药费。”

退休之后,马云出任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主席。有分析认为,只有在公益环保方面有所建树,才有可能进入洛克菲勒、福特和比尔•盖茨们的行列—都是白手起家,最初世人以商业成就评价他们,而最终,评价他们的标准变成了公益贡献。

大众偶像

马云的第十章面孔是“大众偶像”。想当偶像,一要长得帅,二要炖鸡汤。论长相,只能说马云长得很奇特,但要论鸡汤水平,企业界难有出其右者。

早年他上过“东方时空”,但不是“东方之子”这样的以精英为报道对象的栏目,而是“百姓故事”这种以社会底层为猎物的电视盘口。马云具有屌丝逆袭的一切特质:他让年轻人奉为偶像的原因在于,即使没背景,但只要有头脑、肯吃苦、执着奋斗,是可以成商业巨子的。所以他必须被偶像。

但他希望亲手打碎“偶像”幻境。接受《21世纪商业评论》采访时,他说:“我不知道创业教父是什么东西,也从来没有想过做创业教父!”他认为自己的成功依靠的是时代:“是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了我成功的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这些东西,靠机缘,甚至运气。”

马云告诫创业者,不能重走别人的路:“我跟所有人一样,一开始榜样是比尔•盖茨、李嘉诚。后来发现他们不是榜样,没法学习,太大太强。真正的榜样一定在你附近,你做小饭馆,榜样就是斜对面的小饭馆,他为什么门口排队而我们家服务员比客户多?他是你的榜样。”对于创业者,他一方面鼓励,另一方面也想告诉他们一个很现实的问题:“100个人创业95个人死掉,连声音都没听见。还有4个人,你是看着他们死的。最后剩下1个人,你看到他成功了。”

上述这些话,没有减少年轻人对他的崇拜,反而更崇拜他:这么成功,还这么清醒,太NB了,不愧是我的偶像哦。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