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职工养老保险仅覆盖了60%的城镇就业人口,超过2.5亿的农民工中大约只有15%被这一体系覆盖,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可在很长时期内改善基金平衡。如果将覆盖面从现在到2030年逐步扩大到全部城镇就业人口的80%,则2030年的抚养比(退休人口∶工作人口)将从1:1下降为0.7:1,即1个工作人口抚养0.7个退休人口。其二,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在20年中缓慢将男女退休年龄各延长5岁,则到2030年抚养比会进一步下降到0.5:1。其三,增加财政对养老保险的投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很多国家都在寻找新渠道为养老保险融资,增加财政投入是大势所趋,相比而言,我国财政投入算少的,最近10年来,各级财政每年对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补贴约占财政总支出的2%。
另外,我国仍有一些专门的财政来源。一是社会保障基金(NSSF),这一基金成立于2000年,主要用于应对今后的养老保险基金危机。2012年末总资产为1.11万亿元,2001-2010年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9%。二是国企红利,我国国企红利每年都超过1万亿元,上缴比例约为7%,远低于欧美国家的20%~60%,若能提高到20%,则可有近2000亿元的补贴用于养老保险,与2011年财政对养老补贴总额2272亿元相差不多。三是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外汇资产,其管理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可以划拨补充社保基金。
第二,个人账户空账不是问题,问题是个人账户能有多少收益
很多人不信任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人账户空账,认为自己的钱被挪用了。目前个人账户应有余额据估计为2万多亿元,但实际上只有约15%的资金在账户内,其余都为空账。政策层多次强调要做实个人账户,大多数老百姓也认为应该做实。但个人账户一旦做实,这些钱怎么用,并不清楚,现在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主要是银行存款,年收益率不过2%~3%,低于通胀率,根本无法保值。现阶段,尚没有针对个人账户资金的管理条例,做实之后的资金投资收益率面临很大不确定性。
实际上,个人账户是空账还是实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到退休的时候这个账户能提供多少收益。如果实账的结果是资金运用还赶不上通胀,还不如让它空账运行,同时承诺一个与经济增长挂钩的记账收益率。
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接受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模式,称为名义个人账户,典型的为瑞典和意大利。账户只是记账单位,收益率根据每年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调整,到退休时再按照该账户的累计余额发放养老金。名义账户既能避免一大笔转型成本,又具有自动调整收益的机制,有助于基金平衡。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名义账户收益率并不低。而且不需要对资金进行管理,避免了通胀和资本市场波动的风险。
名义账户的这些特点更适合我国个人账户面临的局面,所以上海市政府前年就已经决定不做实个人账户,而采用名义账户的模式,这并不妨碍今后养老金的领取。今后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名义个人账户所采用的收益率是多少,以及如何确定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