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创新劲头背后的“秘密”
段宗英  
      作为企业,到底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职工身上有创新这股劲;如何做,才能保护职工身上创新这股劲儿的持续、有效、有成果呢?新兴际华集团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前纺车间1至7月份小改小革达到61项,节约资金数十万元。这创新劲头后到底又有什么秘密呢?8月26日下午3点,笔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正在办公室电脑上创新绘图的湖北省襄阳市技术革新能手、公司首席技师、前纺车间清花工段长史廷勇。史廷勇很高兴的向笔者透露了“秘密”——
    领导重视,挖掘创新潜能。史廷勇说,技术创新工作需要领导重视。车间经常以调度会、专题会、广播等形式,加大对技术创新工作的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车间还结合公司下达的专利指标,层层宣传,层层动员,层层分解,使广大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深感压力,清晰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提升民主管理水平,经常鼓励每位员工多提合理化建议,重视每一位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挖掘员工创新潜能,鼓励员工勤动脑、多动手,并为员工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的平台。     善于发现,找到创新突破口。班组的创新突破口就在岗位,生产中的难题、瓶颈等就是创新的突破口。车间设备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善于敏锐地发现问题,科学地找准工作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如精并粗工段长陈刚在走巡回时发现车间生产的个别品种原料蓬松,FA315型、FA317型并条机的导条叉较多,叉之间的距离较小,致使在纺条过程中棉条拥挤粘连,经常有“缠绵打架”现象,且牵伸不开易堵,严重影响了半制品的质量。挡车工在不停处理、接头时,无形中增加了回花消耗和工作量。为此,车间精并粗工段长陈刚把员工的“心声”作为技术革新的动力,他经过到现场反复查看、潜心研究后,带领队友将导条叉减少并重新调整开档、调大。改造后,提高了半制品的质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受到职工好评。
    敢于质疑,迈出创新第一步。每次在发现一个生产难题后,工段长们敢于对各种难题产生质疑,并带着质疑召开民主生活会,点燃创新的火花,迈出创新的第一步。如梳棉设备保全人员在日常维护过程中,发现A186型梳棉机上的传动轴、轴承等一系列机件易磨损,轴承磨损后斩刀极易损伤重要分梳元件——盖板针布,而且故障频繁。梳棉工段长郑顺明经过细心观察后,大胆怀疑是因为斩刀在对盖板落棉进行剥取时,由于传动方式复杂,才造成了一系列磨损。因此,在车间领导的支持下,梳棉工段成员就带着质疑开始研究探索,大胆创新解决斩刀传动机构易磨损问题。通过改造,梳棉机上的斩刀传动机构运行正常,至今未出现过任何故障,据估算,每年可为公司节约上万元。此项改造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勤于思考,捕捉创新灵感。学习是敢于创新的底气,思考是创新的基石,是创新灵感的源头。在每次遇到技改项目时,车间领导和各设备工段长们都会潜心研究、反复琢磨,在遵守工艺流程、操作规程要求的同时,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打破常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激发创新灵感。如清花工序A092型棉箱供应两套设备棉花,由于棉箱配棉器的光电控制电路设计不合理,因此在正常生产时,只要其中一台设备维修或者停台,就会造成另一台设备凝棉器“噎车”,影响生产效率。清花工段和电工班人员经过反复思考、研究后,分别对配棉器电磁阀与A092棉箱的控制电路进行改造。电路改造后,电磁阀转换供棉正常,控制方便,提高运转效率,而且年节约机件费用3000元以上。      奖罚分明,完善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车间每个月给拥有技师职称的工段长和设备保全工下达“小改小革”任务和指标,如果不能如期完成的,将取消当月的技师津贴。每月,车间对各工段上报的小改小革项目进行评定,凡申报一项,经过车间预审通过的,每项奖励相关建议人和实施人50元; 同时,在每月工段、班组百分制评比中有相应的加分奖励。
    笔者感言:创新成绩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断地积累,薄积厚发。员工的创新劲头不是永远高涨,它需要信任、激励和支持。该车间的技术创新工作将在“科技创新的春天里”绽放更加绚丽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