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28|回复: 4

[散文] 古代文人的脾气

发表于 2013-8-31 21:51: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古代文人的脾气
古人云: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意思是人的性格特点乃至模样、相貌都千差万别,很难一样。可是,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有这么一个群体,却被冠有一个共同的称号--文人,也就是常说的知识分子。虽说有一个共同的“头衔”(文人),可这文人和文人的学问、品德,为人处世的风骨之差别可大了去了。既有慷慨悲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有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的大学士奸相秦桧。

今天,就从几个角度来看看“文人”这个群体。单从字面理解,既称文人,肯定是有文化的,有文化,在尊儒重道唐宋二代,世风奢华,文人地位相对较高。在读书考取功名才是正途的北宋年间,就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也有了很多文人痴迷读书的“书痴”。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宋皇帝赵恒有句名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以至于到了清代,蒲松龄还专门写了一个书痴的故事,讲一个书生他昼夜研读,冬夏不间断,真的相信书中自有黄金粮食,年龄到了二十左右,不求婚配,希望书中丽人自己到来。一天晚上,读汉书到了三十八卷,将读到一半,见里边有一个用纱剪成的美女夹在页间。

惊骇地说:“书中的颜如玉,难道真的应验了。”心理怅然若失。可细看美人,眉目简直像活的一样,背面隐隐约约有字“织女”,大为惊异。一天,正注目间,只见美人忽然弯腰起来,坐到书卷上微笑。他吃惊的站起来,伏拜案下,等到起来,美人已经涨到二尺长了,自称是颜氏,字如玉,这个故事道尽了古代文人的“痴”字。古代文人,除了痴,还常常有一个“傲”字,远的不提,说说那个因为恃才傲物被曹操杀戮的杨修吧。杨修似乎很聪明,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砌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子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玩笑地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孔君平为杨修敏捷的才思目瞪口呆。以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有人进贡给曹操的一盒酥。

曹操在上面题字:一盒酥 杨修看见了分给军士们吃了。曹操问他缘由。他说一盒酥的意思就是一人一口酥。曹操便起了杀意。当时曹操与刘备大战数月之久,难以取胜,进兵不得,退兵不甘,心中正在犹豫。进膳时,厨官送来鸡汤,曹操看到碗中有鸡肋,引发感慨,正巧此时夏侯惇入帐请示夜间军中口令,曹随口说出:“鸡肋,鸡肋。”当夜军中口令“鸡肋”。杨修听到夜间口令,便叫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便问杨修:“你为什么叫军士们收拾行装?”杨修答曰:“以今夜口令便可得知要退军,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现在魏王进不能胜,退又恐人耻笑,在此驻军无益,明日魏王一定班师。”于是,夏侯惇令军士们收拾行装。当夜,曹操心烦,不能入睡,在军营中散步,见到夏侯惇军营都在收拾行装,惊问其故,夏侯惇以杨修之言回答,曹操听后勃然大怒,下令杀了杨修。

杨修才智过人,思维敏捷,然而并没有因才而受益,反误了卿卿性命,杨修犯了人生大忌。他不知自古君王喜奴才忌人才,才干只能在他喜好的范围内使用,如超越一分,便有一分危险,如超越限度,大祸立至。《菜根谭》讲:“君子宁可沉默也不急躁多言,宁可看似笨拙也不要显露机巧。”杨修喜欢卖弄聪明,恃才逞能,自招其祸。菜根谭》有“抱朴守拙,涉世之道”的明训,一个谦字使人受益无尽,一个傲字让人受害无穷。文人的痴和傲多见,而“狂”字要少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了,刘伶字伯伦身高只有六尺(合今1.41米),面容丑陋,其貌不扬。性格放荡不羁,恬淡少语,朋友很少。但自从遇到阮籍、嵇康后,立即结为至交,携手入林,为竹林之游。刘伶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他的思想接近庄子。经常沈湎于酒中,无视礼仪。

他好赤裸身体,时常在家里脱光了衣服饮酒。 有客人进屋找他,见此景大为惊讶,就嘲讽他,刘伶傲然地说道:“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内是我的衣裤,你们为什么要钻进我的裤裆里来?”他经常乘鹿车,手里抱着一壶酒,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狂生固然少见,但做到视死如归的文人书生就是更凤毛麟角了。和刘伶同一时代的嵇康就是其一,嵇康人才出众,面冠如玉。

他有个奇怪的毛病,对于他喜欢的人他给人家看到自己的黑眼珠,不喜欢的人就看到他整个眼睛都是白的。他的坚持和不近人情终导致他得罪了小人钟会,钟会在转投他人,做了大官后,便开始罗织嵇康的罪名,置嵇康于死地。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说他从来不把当官的、有权势的人放在眼里,这样一个人活着有什么用,必须拖上刑场砍头。嵇康是中国最有名的音乐家,做了《广陵散》,在他上刑场的时候,有三千太学生赶到刑场,乞求他传《广陵散》。嵇康看了哈哈大笑,说:“《广陵散》从此绝矣。”说完就被砍头了。

拿生死当儿戏的还有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其幼年生活优裕,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他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因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后应科试。改称金人瑞考第一,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顺治十七年因组织反贪游行,后和百多名秀才於往孔庙哭庙(哭庙案),发泄不满,被处“斩立决”。他在临死以前曾大叹:“绝头,至痛也;籍家,至惨也;而圣叹以不意得之,大奇!”据说临刑前他喊刽子手到身前,要求刽子手的鬼头刀锋利一点,并许诺因此赠送给刽子手一件礼物。其时他先将给刽子手的礼物牢牢握在手心里,要求刽子手等他被杀后才能从手里取走,刽子手答应了。

等金圣叹被杀后,刽子手掰开他紧握的手,从手里滚出一个纸团,打开一看,上书三个大字:“哎吆崴!”原来,金圣叹怕刽子手的刀太快,来不及喊疼,于是提前把要喊疼的话写在纸团上了!那个坚持用眼白看世界的嵇康,看到的可是和别人同样的世界呢?那个蔑视死亡的金圣叹,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也许,对世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对抗巨大的时代压力的勇气,对知识的渴望,一种真性情,一种人格上的美学就是这些林林总总的古代文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1 23:16:10 | 查看全部
从洋洋洒洒的文字中,看出作者是一个爱读书、多学问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1 23:36:40 | 查看全部
谈古论今,无所不能,作者才学渊博!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 11:29:56 | 查看全部
引用第1楼沩水云飞于2013-08-31 23:16发表的  :
从洋洋洒洒的文字中,看出作者是一个爱读书、多学问之人。
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 11:30:16 | 查看全部
引用第2楼沙漠里的鱼于2013-08-31 23:36发表的  :
谈古论今,无所不能,作者才学渊博!学习
过奖了,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