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蝉
蝉,很多地方俗称“知了”,而刚钻出土层,还未脱壳的知了又被唤作“知了猴”。关于蝉,有很多传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说知了‘喝风吐沫’,意思是知了不吃东西,光喝‘西北风’就可以活着了。这个说法我儿时曾长期确信不疑,后来捉住知了后,发现知了根本没有嘴,只有一根长长的吸管,就迷惑不解--这么一根吸管如何喝风?长大后才知道,知了是不喝风的,它靠喝树的汁液活着。
小时候,在炎热的夏季,除了下河游泳、捉螃蟹,捉知了是一项重要工作。据我观察,知了共分三大类,第一类是一种小型的知了,大约有正常知了的一半左右大小,叫声很细,当地人称它叫‘叽叽’,不过这种知了很多人传说吃了会变哑巴,故此捉这种知了只是玩或者喂鸡,我是不吃的。第二种知了就是最普通的知了,体型大叫声直,刚脱壳的时候是乳白色的,但在阳光下一个钟头左右,即变成黑色的,翅膀也展开了。第三类知了出土时间比较晚,颜色淡绿,体型比‘叽叽’大,而比第二种略小,鸣叫声带拐弯的---都了、都了、都了,这第三类产量也少,见过这种类型知了的人也少。
捉知了是项‘技术活’,开头当然是从‘知了’刚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捉起,也就是捉‘知了猴’。吃过晚饭,孩子们都带好手电出发了,夜色还未暗,就在树林里仔细的寻觅,一般‘知了猴’要‘出土’时往往已经把藏身的孔穴顶层挖得很薄,还留一个小小的气孔,只等时间一到,就爬出地面了。这时,捉知了猴的人只需要留意地面上这种椭圆的小孔,然后用小指轻轻一探,如果孔穴豁然变大,那么十成九里面有知了猴了。或者用手抠大孔穴,或者用铁铲掘开孔穴,只等收获战利品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那么,再在地面寻觅知了猴孔穴就不合时宜了。此时,锐利的眼神和手电要挑大梁了。树根、树枝都要仔细观察,土黄色的知了猴往往和树皮混为一色,很难区分。眼神好、运气好的人往往一晚上能‘摸’一塑料袋子知了猴,回家用盐腌上,早上饭就多了下酒菜。孩子们多了香喷喷的肉食。
如果够勤快的话,早早的起来,拿着竹竿,小树林里还有刚刚‘金蝉脱壳’的知了,乳白色,翅膀还未完全展开,还不能飞行,只需要用竹竿轻轻一拨,嘿,知了不费吹灰之力到了您手了。天越来越热,知了猴也大都变成知了,藏在枝叶缝隙里起劲的鸣叫着,这时,捉知了就进入到另一个阶段。首先,我们需要预备一些上好的小麦粒,然后把麦粒放到嘴里咀嚼着,咀嚼成糊状,用手捧着,打开自来水笼头,用细水、小水流冲洗着手里的小麦糊,只留下“面筋”,即小麦里的有粘性的胶状物。一切预备工作做好后,请出竹竿,在竹竿的头上涂抹上面筋,带上草帽,拿还盛知了的袋子,可以出发了。
小树林里,知了们兴高采烈的鸣唱着,难道它们不知道这么的‘叫嚷’会引来“猎人”吗?也许知了们都有大无畏的气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呀!且不去管了。为了不引起知了们的警觉,需要踮手踮脚的走到树下,不做声,仔细的倾听鸣叫声来自哪个方位,细细的观察枝头叶尖是否藏匿着知了。找到知了的位置后,悄悄地把竹竿一点点接近知了,然后猛地把涂抹着‘面筋’的竹竿捅到知了身上,知了吱吱的叫着,试图飞走,你就需要赶紧把竹竿撤回,把“粘”住的知了从竹竿头扯下来扔进袋里,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晚上看不到树上的知了了,难道不能捉了?不妨,另有一招。夜深了,白天观察好附近那些树上知了叫得响,就在树根下点起一小堆篝火,然后,猛力踹树干,知了受到惊吓纷纷飞起,由于昆虫的趋光性,知了纷纷往火堆飞来,“扑嗒、扑嗒、扑嗒”你就赶快拣知了吧。
每每想起童年捉知了、捕鱼、爬树、捞水草,嘴角就翘起来,心里觉得特别温暖,我们的劳模班长李冬光还跟我聊起她小时候做的“冰灯”,我没见过,当时还羡慕的不得了,童年是多么美好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