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63|回复: 0

关于平仄

发表于 2013-9-4 20:01: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自大辽河文学网


一、平仄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普通话共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叫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还有个轻声。倒如:妈,麻,马,骂,吗。但是诗词中所说的四声却与普通话的四声不同。诗词中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二者的不同在于,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发音,诗词中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一,二,三,四声里都有。平指平声,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明人编的《审音歌》说出了这种声调发音的特点: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里面的难点就是入声。
二、平仄的分类
我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称为四声二元化。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区分平仄。需要说明的是,有一些字的读音古今不同。这些字一部分是多音同义,也有一部分多音多义,情况比较复杂。
字有平仄两用。
元代 郑禧 《赠吴氏女》
两才相遇古来难,重写芳情仔细看。
                       
      —
莫待后时空自悔,不如趁早舞双鸾。
这里的字当平声。但前人也有当仄声用的。
唐代 杜牧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
这里的看都是作仄声用的。
类似这样的平仄两声字很多,比如
唐代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唐代 程颢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也是作仄声用,象这种平仄两属的字还有不少如:听,论,醒,漫,忘,望,叹,障,探
漫字在这里要读平声。大家可以在以后的赏读与写作当中,具体地学习和应用。掌握这些知识,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平仄
三、声律运用
在声律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就是前面说的四声二元化。再用平、仄符号分别代表平声、仄声。把它们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就可以使诗句产生抑扬顿挫的乐感。声律相当于音乐上的相重和相间律。
下面分四点进行讲述:
1
、句内平仄相间
2
、联内句间平仄相对
3
、联间句间平仄相粘
4
、脚分明
狭义上讲,声律指平仄,但广义讲也包括用韵。
1
、句内平仄相间
近体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也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过去诗词界有句话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虽然不十分准确,但大体上能概括。七言诗每句中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随意平仄,但第二,第四,第六个字一定要平仄相间。
比如:唐代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 |         — |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 —         | —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觉,入声)
| — |         — |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看,平声)
— | —         | — |
  
2
、联内句间平仄相对
在汉语中有一种修饰手法叫对偶,在诗词中叫对仗,也叫对对子,由两句组成,前一句为上联叫上句或出句,后一句为下联也叫下句或对句,在近体诗中,句子都是成双的,律诗的首尾两联可对仗或不对仗,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均要对仗,关于对仗问题以后有其他老师再讲。我只把平仄的相对相粘关系细讲一下。
还以《无题》为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对
| — |         — |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对
— | —         | —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相对
| — |         — |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相对
— | —         | — |
在律诗中的平仄声律要求中,每联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对,这里指的相对并非每个字者相对,是指七言诗中的上下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反,五言就是二,四相反即可。
例如唐代 杜甫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相对
   |   —     —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相对
— |         |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相对
   | —       —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相对
   — |       |   —
  
3
、联间句间平仄相粘
近体诗的另一个平仄声律要求就是联间平仄相粘,既两联相邻的句子要平仄大体相同,特别是七言二,四,六平仄相同,五言二,四平仄相同。
仍以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 —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 —   >
相粘
春蚕到死丝方尽,
— |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 |     >
相粘
晓镜但愁云鬓改,
| — |
夜吟应觉月光寒。
— | —   >
相粘
蓬山此去无多路,
— | —
青鸟殷勤为探看。
| — |
  
4
、脚分明
在近体诗中每句最后一字称为脚,押韵句的脚称韵脚,不押韵的称白脚。脚分明的含义有两点
其一,韵脚应平仄相同,否则为平仄通押,这在近体诗中不允许的。
其二,白脚与韵脚应平仄相反,如相同称踩脚这在近体诗中也是不允许的。
唐代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相信大家都看了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乡村爱情》其中的王木生最喜欢作诗了,下面就举一个他写的诗:
发家致富是方针,小蒙是个好青年。
谁说女子不如男,不简单啊不简单。
我们先不从语言,艺术上去探讨它是不诗,就从我们刚才讲的声律也就是:
1
、句内平仄相间
2
、联内句间平仄相对
3
、联间句间平仄相粘
4
、脚分明
上,看它是不是诗。哪位同说一下!
  
  
四、调平仄
这里有几个概念大家要清楚:
什么叫拗句?诗中凡符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全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什么叫拗救?在近体诗中出现了拗句,必须采用补救使诗中的拗句符合规则,这办法就叫拗救。也就是说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本句或者对句上适当的位置上,把该用仄声的地方改为平声,以作补偿,这样就救了拗句,仍算合律。
拗救就是给诗人更的多造句自由。
宋代 方岳 《梦寻梅》
具体拗救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式。
唐代 杜甫的《咏怀古迹》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尾联出句庾信平生最萧瑟,都属于这种情况。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比如我曾写过的一首诗
又是月当头,灯稀夜未稠。离人在何处?落叶问寒秋。
不借风生恨,但求琴忘忧。轻弹云水曲,无楫驾心舟。
唐代 李冶《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对句救出句──“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甚至变成仄仄仄仄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
典型的例如
南宋 陆游《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 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 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 卧闻新雁落寒汀。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即是,
唐代 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