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79|回复: 1

“百宝盒”销量不错,谁是真正的消费者?

发表于 2013-9-5 19:57: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年一度的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近日,记者走访京城多家商场发现,今年的月饼销售有些低调,普通的散装月饼成为商场柜台的主流。可正当人们都以为在正风肃纪的大背景下,这些天价月饼都已销声匿迹时,在个别银行、商场的销售专区,天价“金银月饼”变身“百宝盒”,而且销量不错。(9月4日《新京报》)


   官员就像不懂事的“孩子”,每当节假日到了,都需要上面耳提面命的嘱咐几句:“要坚决刹住中秋节、国庆节公款送月饼送节礼、公款吃喝风,过一个欢乐祥和、风清气正的中秋和国庆佳节。”禁令有了,到了下面能否执行就是另一码事了。“天价月饼”休矣了“百宝盒”问世了,就是一些官员把禁令当成“耳旁风”的结果。
    这就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员们不但像不懂事的“孩子”,更像不听话的“孩子”,上面的禁止令,到了基层就成了废纸一张。就拿这种“百宝盒”来说吧,外壳用纯金制作,外形酷似月饼。且“百宝盒”最轻的一款为50g,零售价为2万元;最重的一款是347g,零售价约16万元。“来买的都是有钱人”,也有政府工作人员来买。问题是“有钱人”买百宝盒不会自己受用,也许“有钱人”把百宝盒作为敲开领导干部家门的“敲门砖”,政府工作人员来买,可以开成别的发票,“一般都是开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礼品”,还“可以开成十几台打印机。”既然发票是“办公”用品,那么“百宝盒”也就成了官员的“办公用品”了,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官员的“私有财产”了,公款,不花是公家的,花了才能成自己的。
    月饼只是先祖遗传下来的一种风俗,过中秋了,大伙吃月饼图个“花好月圆”、吉祥如意本来无可厚非,没有哪个个人为了图吉祥如意“花好月圆”而去买所谓的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乃上万元的月饼,普通百姓就是几百块钱的月饼也消受不起。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用买,所以天价月饼的出现不只是颠覆中秋传统,说白了就是为一些领导干部变相腐败而“礼尚往来”的专用月饼。与去年去年火热的“金银月饼”相比,今年的“金银月饼”销售虽然有所下降,但仍能售出几万套,约有数亿元,销量下降了,腐败之风并没有减弱,“金银月饼”只不过是换了马甲——成了“百宝盒”,官员成了“百宝盒”趋之若鹜的消费者。
    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市场经济,银行适时的融入到市场中,制作销售自己的产品了,这种“百宝盒”就是银行推向市场的产品。有了产品就不愁销售,而消费者绝不是普通的百姓,除了有钱人就是政府官员了。特别是在我国还存在着独具特色的政府采购,“百宝盒”就不愁销售不出去。银行生产“百宝盒”并不是真正的迎合市场,而迎合的是腐败。与其说商家(银行)看准的是市场,倒不如说看到了官员借过年过节而变相腐败的一种现象,明知是腐败作为金融机构还“推波助澜”,不是与腐败“同流合污”也是借腐败之手达到自己获利的目的。
    在我国对孩子的传统教育就是孩子再不听话便使用“家法”,那么对不听话的领导干部劝诫甚至明确告诫禁止公款送月饼还不起作用,是不是得动用“国法了”。对孩子使用“家法”,也是一种家庭暴力并不稳妥,而对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官员实行“国法”刻不容缓。对顶风作浪的政府人员必须一查到底,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再坚决一些,发现一起,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反腐就是要用重典,别让“中央纪委不准送月饼,没说不让送百宝盒”成为冷幽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20:00:05 | 查看全部
节假日一到,各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腐败现象就来了,还得下个红头文件,不知顶用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