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59岁的杨家寿,还剩一年就要离开让他工作了36年的供电岗位,在富源县竹园镇的村村寨寨,凡提到杨家寿这个名字,老老少少大多数人都知晓,大家给他的第一个评价是动不动就开口“骂人”的那个“老辈子”、“老人家”,在这个彝族人口占90%以上的乡镇,杨家寿作为一个汉族,为什么名气这么大呢?
老杨说话我们相信
杨家寿从1978年就参加工作,先后在竹园镇电管站搞过维修、架过线,在变电站当过站长,成立供电所后,他就调到供电所工作。从2003年起,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砍树的、占地的、导线往房前屋后过的,老百姓动不动就开口要钱,不答应就阻碍施工,甚至动手打人。从那时,老杨便成了“专职”协调员。富源供电公司竹园供电所所长杜永富对记者说:“竹园是个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乡镇,这些年电网建设、农网改造、户表改造项目较多,由于语言不通,协调是个非常头疼的事,老杨是个本地人,他虽不是少数民族,但他们树补得村也是彝族村,所以他听得懂彝族的语言,加上他在当地辈份较高、办事公道威望也高,所以他出面做协调工作是最合适的”。
让杨家寿没想到的是,这工作一干就干到快退休。10年来,从35千伏线路的架设、变电站、供电所的选址到配电变压器的安装点、进户线的走向,那一项工作都没少让杨家寿忙活。
杨家寿说:“农村的工作不好做,有一次,要在一家地里栽根电杆,跟老人说好了,大儿子不同意,跟大儿子说好了小儿子又不同意,一句话就是要钱,想着法子的刁难人。”但是再难的事老杨都会硬着头皮去做,并且做得让很多群众信任和满意。其实,通过几年的工作,老杨发现,搞协调工作一是要公平,二是要守信用。杨家寿告诉记者:“都是乡里乡亲的,说好砍一棵树、占个杆洞赔多少钱,不能一家多一家少,那种工作会越做越难做,还有就是老百姓最怕的就是说好的钱兑不到自己手中。”
为了这一点,10年来杨家寿记满了10多个笔记本,记者见到每个笔记本上都密密麻麻记满了姓名、赔付的内容和金额,还有赔付时间,通常情况下,工程一完,老杨就会把钱按照当初说好的一分不少的送上门,让老百姓签好字。
今年5月,在牛街变的35千伏线路架设中,由于牵涉到丫布基村几户农民林木的赔付问题,政府部门多次出面就为怎样付款而达不成协议,使工程建设瘫痪了一个多月。这事最后又请杨家寿出面,一户林主见到了老杨,没说几句话事就办成了。林主周石柱与其他几户人家说:“老杨说话我们相信,前年占过我们几家的地,一分不少的把钱送到了我们手中。”
拿准的事该骂就骂
在竹园镇由于杨家寿的辈份较高,很多老人小孩见到他都要叫他“爷爷、老祖”,所以他骂起人来不客气,很多人即便挨骂也只是“嘿嘿”的笑两声。
在团结村的农网改造项目上,就让老杨碰上了“硬人”,全村五台变压器,四台都已架通用上了电,有一台却一直搭不了火。原因是导线要从陈某的地上通过,陈某死活不让,政府领导多次出面做工作,跟他讲政策他比你还能说,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利益,开口就要30万,做工作的人次数去多了他还骂人。杨家寿除了跟政府的去以外,更多的是单独去,软硬兼施,话说了几大箩筐,烟抽了一支又一支,有时白天去,有时晚上去,先先后后去了12次,有几个晚上,从陈某家出来太晚了,老杨干脆就找个亲戚家住下。什么招数都用上了,还是没一点效果,直到第12个晚上,老杨和陈某拉起了家常,陈某提起了过世的父亲,老杨一听陈某的父亲是自己多年的好朋友,开口就骂:“你这个我孙子,让我跑了这么多趟。”然后老杨将多年和他爹的交情讲出来,陈某过去也听父亲说过一些,不好意思的说:“老辈子,我应该叫你爷爷呢,不好意思了,让你跑那么多趟,你们明天就来架线吧!”最终,一分钱没要,线就顺利的接通了。
在纳佐村农网改造施工过程中,又遇上了许多群众胡搅蛮缠,阻碍施工。杨家寿跑进村里的广播站,一边宣传农网改造政策一边骂人:“父老乡亲们,我是树补得村的杨家寿,在供电所工作,这些年党的政策好了,拿出钱来给大家换电杆、电线,目的就是让大家安安全全的用电,亮亮堂堂的点灯,可有些我孙子却为点私人小利出来阻拦着不让干,大家想过你们村最初通电的时候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跟着抬电杆、拖线,还要家家出鸡蛋、出肉、出钱,那时候你们愿意,现在不要你们出一分钱,出一点力,你们倒不干了,你们真是脑袋出问题了。”在老杨的攻心战术下,加上他马上进入几户家庭说服,事情得到了及时的解决。
协调过程中,很多时候,老杨都是先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针对不同的人群、家庭来入手,有的年轻人不听话,难开展,他理清关系后,如果知道别人叫他爷爷,他开口就说:“你这个我孙子,我不跟你说,把你爹叫来!”这句话,包含着一种乡情和人情,竹园的很多群众都知道老杨这几口头禅,很多难题也因这句话迎刃而解。
做事不能昧着良心
“老辈子”老家寿搞协调工作不管是通过讲道理还是骂人,但最终一点他从不昧着良心做事。该是谁的责任谁担,该是谁的错谁改,并且办起事来方法灵活,所以,很受人尊敬。
某外地施工队在一个村子施工,车辆必须要经过一户人家门前,那户人家既不要钱,也不给走路,从而使整个工作被迫中断。老杨通过打听知道这家人有一辆货车,想到施工队过车的目的是为了运材料,于是他和施工队出面将运送材料的事包给那户人家,使事情变得非常简单。
有一次,一个施工队在施工中闯下了大祸,35千伏线路接地体将村民的祖坟“包围”了,这事被主人发现后一下炸开了锅,在农村,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动别人的祖坟这可是一大禁忌呀!施工人员知道闯祸后都吓得躲起来,杨家寿出面好话说了几大堆,并承诺迅速恢复原状,主人家开口要20万的“动坟”费,后来老杨带着施工人员几次登门向坟主道谦,最终,出9000元让主人家自己恢复,事后,老杨狠狠的批评了那个施工队。他说:“你们要长眼睛,要懂民俗,不要以为钱就是万能!”
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原因,老杨知道老百姓想什么,忌讳什么。他说:“我们不能图自己方便,就昧着良心的做事,与人方便自己才方便。”每进入一支施工队伍,“老人家”都会要求在野外作业尽量少踩坏群众庄稼,能把电杆栽到地边的就栽到地边,不要影响老百姓种地。在村子里施工,要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电杆、电表不要对着住户的正门,还要考虑车辆行人的安全和方便。很多时候,不用老百姓找,不用老百姓说,只要他看着架的线、栽的杆防碍群众、不顺眼,就会告诉同事、施工人员改正。
老杨做事讲原则,讲人情,能服人,当地人都清楚。有一次,两个村子为林地纠纷,当地政府出面多次都没调解好,后来专程将杨家寿请去参与调解。“老人家”说:“一去就是40天,专门配了车,成天就往两个村子跑,但40天的‘官饭’没白吃,最终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双方都满意”。
竹园镇党委副书记陈再波对记者说:“在农村最难做、最怕做的就是协调工作,像‘老辈子’这种有经验,做事能让人信服和尊敬的人不多,跟他在一起协调过几件事,真是不得不佩服,他敢骂,也讲理,不偏袒谁”。
“老辈子”杨家寿马上就要退休了,提起这事,所领导和同事们都有些舍不得,老杨说:“即便退了休,只要所里有需要,我就来做,我也舍不得大家,舍不得我种下的这2236
棵树!”
原来,建竹园供电所时,杨家寿主动承担起了整个房前屋后的树木栽种,如今已草绿、树茂、果硕,真的让人难舍!(王继聪)
在老杨的每一个本子上都记满了赔付项目和赔付金额,还有老百姓的签字。
常年陪伴杨家寿的就是一顶安全帽和一个装着笔记本和计算器的工具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