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69|回复: 0

[散文 随笔 杂文] 古代“孟母三迁”与当代“申母诈死”励志

发表于 2013-9-12 21:04: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现代金报》报道:沈阳的申女士和丈夫都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家境非常殷实。她怕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宠坏了,就骗孩子说“不是亲生的,你妈早死了”,此后女儿变得十分独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骄娇之气消失殆尽,等到女儿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她才告诉女儿实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申女士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竟然慌称自己是女儿的后妈,并“绝情”的说:“我只供你读书,供你上大学,以后别想指望我!”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女儿程程从此仿佛变了一个人,刻苦学习、吃苦耐劳,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原来也只是中上等的成绩,竟然一跃冲进班级前五名,身上的骄娇之气也消失殆尽,既懂事又听话。
    表面看是申母“诈死”励志成功,实际上是女儿受到了“打击”才变得“刻苦学习、吃苦耐劳,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的。但申母导演的这出“苦情”戏,并没有博得一片赞扬之声,相反,却引起阵阵质疑。这种特殊教育方式是“黔驴技穷”,虽然在培养孩子上取得了成功,但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得知自己“不是亲生的”也可能会自暴自弃,让结果走向预期的反面。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伟大的母亲,被称为伟大的母亲,她就是孟母。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孟轲虽然后来成为了圣人,但他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孟母三迁”。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尽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笔者以为,孟母的“三迁”纯属于瞎折腾。孟子学着大人跪拜、哭嚎说明他很小就知道孝悌,学做商人无论是迎客送客还是讨价还价,说明孟子头脑灵活,从小就聪颖,有做商人的潜质。后来孟子成为大学者和小时候这种天赋有着极大的关系,而“孟母三迁”或许在某些方面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完全是多此一举。正是“孟母三迁”误导了很多家长,结果很多家长与孟母一样做些表面看来是挺聪明,实际上很愚蠢的事。
    当代申母对女儿“诈死”励志也是多此一举。古今中外成才的励志故事很多,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妨多讲一讲。世上没有骄娇的孩子,如果孩子身上有骄娇之气也是家长平时的娇生惯养,从小娇生惯养,长大后又用极端的“严厉”方式教育孩子,说明这样的母亲很不成功。当女儿事业有成,独立性也强了,申女士又对孩子说出了实情:“其实,你妈没死,我是你亲妈!”可是,程程半信半疑地问:“是真的吗?”是啊,孩子生长在一个“后妈”的家庭,现在“后妈”又“逆袭”成了“亲妈”,此时的程程与其说是惊讶,倒不如说是再次承受了“打击”。母爱在孩子心中是无法替代的,虽然程程现在事业有成,但母亲当年的那句话,是不是在孩子的心灵留下了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伤痕?而孩子的心灵成长是很主要的,教育孩子,让孩子独立是好的,但用饥不择食的方式来培养孩子不是正确的方法,不值得每个作母亲的去效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