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68|回复: 2

中秋写意

发表于 2013-9-22 20:35: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周义


   在网上查阅到的资料,“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恰在秋季的中间,故称“中秋”。而在我国的古代历法中,又把一年四季的每一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中秋在秋季的第二个月,属于“仲”,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中秋成为固定的节日,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之所以为“节”,在于其“月”。中秋之月,圆润、清亮、饱满,象征团圆,因而中秋节又叫“团圆节”。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古往今来,在中秋月圆之际,文人骚客对月当歌,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留下难以计数的名篇佳作,似繁星颗颗,辉映在历史的上空。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以月喻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在孤独中渴求团员的复杂感情;同为唐代诗人的张九龄以一首《望月怀远》名留青史。其起首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联想丰富,幽清淡远,深情绵邈,表达出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殷切怀念,如今已成为全球华人共祝中秋快乐的一种象征;而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更是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无穷。
   
在中秋来临之际,品读这些千古绝唱,在我的心中自然而然地涌动着“千里明月寄相思”的赤子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2 21:18:19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21:38:44 | 查看全部

回 1楼(鸿雁)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