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26|回复: 1

警惕臭虫来袭

发表于 2013-9-26 10:22: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臭虫,一个被人们遗忘了很多年的名字,最近又被频繁提起。9月23日,京沪高铁出现臭虫;8月,北京20天内有34起臭虫危害报告……
    在我国几近绝迹的害虫为何又"重现江湖"。这些恼人的虫子有何危害,该如何防治?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实:动车卧铺上发现吸血臭虫
网友在微博中写道:“当心了,动车卧铺上有吸血臭虫:8月28日晚,北京到上海D313车06车厢13下15下一早起发现床铺上七八只吸血臭虫,被捏死后一个个鲜血淋淋,白天发现身上一串被咬的包,奇痒。”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曾晓芃证实,网友展示的小虫确实是臭虫。
2013年,京沪曾多次遭臭虫“骚扰”

早在8月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便发出预警,提醒公众警惕臭虫“死灰复燃”。在发出预警后的近20天内,确认的臭虫危害报告有34起,近70%为人群居住密度大和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其中14起为外来务工人员的集体宿舍、群租房,9起为学校宿舍,5起为居民家庭,4起为酒店客房,2起为医院。


臭虫重现原因:国外传播进入 农村地区进入
据分析,京沪等地臭虫重现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国外传播进入;二是农村地区进入。
曾晓芃说,事实上从2000年以后,在世界范围内臭虫呈现一个逐渐复苏的状态。最明显的就是在美国和欧洲,大概在2010年的时候,美国就开始逐步报道各个州发现有臭虫,而且呈逐渐扩大的趋势。据他推测,随着北京与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北京的这些臭虫很有可能从国外"偷渡"而来。
臭虫曾是“四害之一”,现在已几乎销声匿迹,今年为何又“死灰复燃”?
臭虫曾是“四害之一”,现在已几乎销声匿迹,今年为何又“死灰复燃”?


臭虫是寄生虫 吸人血和鸡、兔血
臭虫也叫木蚤,属昆虫纲、半翅目、臭虫科。臭虫发育过程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臭虫在我国古时又称床虱、壁虱。臭虫有一对臭腺,能分泌一种异常臭液,此种臭液有防御天敌和促进交配之用,臭虫爬过的地方,都留下难闻的臭气,故名臭虫。
臭虫是以吸人血和鸡、兔等动物血液为生的寄生虫。是分布最广泛的人类寄生虫之一。吸食人血和温血动物的血液。幼虫的腹部背面或成虫的胸部腹面有一对半月形的臭腺,能分泌一种有特殊臭味的物质,使它臭名远扬。


臭虫曾是鼎鼎有名的“四害之一”
臭虫曾是“四害之一”。“四害”由来已久。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渐渐的,“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之后,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臭虫”又被“蟑螂”取代。


臭虫危害:长期被咬可能会得白血病
不仅比蚊子狡猾,要等到人入睡以后才出来咬人,咬人时先将毒素注入人体体内,让人麻醉,等其吃饱喝足血躲藏起来后,毒性才发作皮肤发痒时,其早已经逃之夭夭了。因此臭虫是人类健康的直接杀手,其毒素不仅让人无法入睡,影响工作。而且还出现皮肤奇痒,越捞越痒,出现荨麻疹,长期被臭虫咬可能会得白血病或感染超级臭虫病毒。
如果家里有了臭虫该如何防治呢?


物理防治方法:开水烫+暴晒
1. 整顿室内卫生,清除杂物,对容易孳生臭虫的床板缝隙,用石灰或油灰堵嵌,注意个人卫生,勤洗衣服,蚊帐,床单,控制臭虫孳生。
2. 对有臭虫孳生的床架,床板等用具可搬至室外,用装有沸水的水壶口对准缝隙,缓慢移动浇烫,务必使缝隙处达到高温,以烫死臭虫及卵。
3. 对孳生有臭虫的衣服,蚊帐,床单,枕巾,可用开水浸泡;对不能用开水烫泡的衣物,可用消毒粉或洗衣粉浸泡半个小时或直接用倍硫磷进行喷洒,操作完之后必须洗干净才能使用。
4. 棉被,床垫,床板可放到强烈的太阳下曝晒4小时,并经常翻动,使臭虫因高温晒而逃离。


化学防治方法:杀虫剂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
目前我国发现的臭虫抗药性还不高,常用的杀虫剂均有效,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残杀威等均可使用,目前已在农业部进行登记的药品为2.5%的溴氰菊酯(凯素灵可湿性粉剂),可用水稀释50-80倍,喷洒于床板、衣柜、草垫等。市民也可以购买杀灭蟑螂的杀虫剂用于杀灭臭虫。粉剂可均匀地撒在地缝、床板、家具缝等处,也可将药剂加水调成稀糊状或使用乳剂等剂型涂刷、喷洒在墙壁、壁橱、床板的缝隙中。该方法对臭虫具有持久的杀灭效力。


被臭虫叮咬后:用浓肥皂水清洗患处 及时就医
臭虫对人最主要的危害是吸血骚扰,多数人被臭虫叮咬后瘙痒难忍,妨碍睡眠。有的还发生荨麻疹、红肿数日不退,甚至出现水疱,也可导致继发感染。若长期被较多臭虫叮咬,可产生贫血(尤其是营养不良者及儿童)体虚、哮喘、头晕及失眠,严重影响健康。人被臭虫叮咬后瘙痒难忍,不要挠抓,以免造成感染。
臭虫的模样,让很多人看着心里发毛;家里一旦有了臭虫,被臭虫叮咬,更让人难受。

所以我们不要忽视小小臭虫,提前学习科学的防治方法还是很有必要。


                                健康频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6 10:25:03 | 查看全部
哎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