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有记者在采访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时问到:如果说一个人50岁退休的话,65岁才领到养老金,这15年当中是怎样过渡的?杨燕绥:让他们从生产企业退出来,经过培训居家就近参加社会服务,50到65岁的男性去做一些养老院的园丁,园林义工,50-65岁的女的给老人做做饭,洗洗衣服,做点编织,多好!
杨教授退休之后做十五年义工再拿退休金的论断,是脱离中国现实的理想主义,没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传统“养儿防老”的模式逐渐转向依靠养老金养老。在企业干了大半辈子的员工,幻想着依靠几十年来积攒的养老金就可以安度晚年了。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国养老保险体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尴尬,一方面,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提高,人均寿命提高,一方面,我们的养老金缺口却在逐渐拉大。人均寿命和养老金缺口就如同两匹逆向飞奔的骏马,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总有缰绳崩断的一天。
在计划体制下,企业员工的退休金和养老是国家统包统筹,没有考虑到大量员工退休后的承担的资金压力,也没有个人缴付养老金制度,也就没有资金的积累。直到上世纪末,我国才开始建设社会统筹和个人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而面对已经退休员工的退休金因为之前没有个人养老金的积累,在职员工缴付的养老金就被挪用为支付已退休员工的养老金。寅吃卯粮的后果,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提前打来,会加重养老金支付危机。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依靠个人在企业缴付的养老金和社会统筹的部分,是无法应付几十年以后日益增长的物价和生活需要的。
按照杨教授的建议,退休之后做15年的义工,退休之后,让退休人员吃什么?坐吃山空么?可现实的情况是,目前个人缴付的养老金和社会统筹的部分都无法满足今后的生活需要。15年做义工,没有收入,让退休人员去喝西北风么?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并将五种需求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才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只有满足自己及家庭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才可能去做义工,才可能去帮助别人。
让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都满足不了的前提下,去做义工,去帮助别人,去谈高尚,只能是自欺欺人的笑谈。脱离现实的“义”,保障不了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水平的“义”,根本就没有现实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