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魏源是我们隆回人的骄傲,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源故居是魏源人生成长和思想发源地,1995 年被定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 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隆回人,我却一直没有去过魏源故居,心里未免有些遗憾。所以去故居追寻魏源的思想轨迹,自然就成了我的心愿。
这次出差隆回,天气晴好,风和日丽,正好可以去魏源故居看看。于是我在处理完公事后,匆匆吃过午饭,就约上一同出差的同事,由同学亲自驾车陪同,从县城出发,直奔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坐落在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弯村沙洲上,距司门前镇3公里,距县城60公里。沿途有好几段路很烂,汽车在不停地颠簸中前进,同学开玩笑说,我们在跳舞。大约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魏源故居。
故居依山傍水,院前一条小溪从田垄中穿过,院后是一弯缓流的金水,中间田畎平坦,四周树木扶蔬,远处峰峦起伏,风景很美真是地灵人杰。我让同学和同事头前走,自己则掏出相机,赶紧把这幅美景拍下来,然后尾随同学走进故居。故居外有一槽门,槽门正上方书有“魏源故居”四个金色大字,两边是一幅对联:“沙洲回碧水,朗月照金潭”。走进槽门,我们只看到一个工作人员,是一个年轻小伙,他让我们买了票,然后进去参观。
故居正屋是一座两正两横的长方形纯木结构四合院,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坐西南,朝东北,占地约2300平方米。院内四周,栽种着桃、梅、杏、竹、芭蕉、桂花、茶花、紫罗兰等花木,初夏正值鲜花盛开,一片生机勃勃。
我们先看魏源的生平事迹,陈列在左侧厢房内。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湖湘大地育人杰”,展示青少年时代魏源的求学与社会交往生活;第二部分“经世致用开新风”,介绍魏源作为幕宾,协助贺长龄、陶澍、裕谦等推行社会实政改革的实践活动。第三部分“师夷长技以制夷”,介绍魏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忧心如焚,发奋著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经历。第四部分“贤臣难酬报国志”,展示魏源在东台、兴化、高邮任职之时的业绩和晚年的坎坷仕途。第五部分“赢得生前身后名”,说明魏源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一个个展厅看下去,犹如走进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宝库,让我突然对魏源这位清代前贤有了如此了解,不禁对他更加肃然起敬。
顺着展厅进入堂屋。堂屋内立着魏源塑像。看那目光如炬、昂首远望的姿态,那单薄羸弱的身姿,让人不禁联想起魏源奋发有为的一生。前堂屋正厅楹联为魏源21岁时所作:“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后堂屋正厅楹联为好友龚自珍所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门口厅柱上悬挂着一副副古色古香的牌匾对联,引人驻足凝视:“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出一辙,传达着主人伟大的爱国爱民情怀。
从堂屋出来,转入右侧厢房。这里是魏源少年时代的读书楼。上下各三间,门窗格局古朴,楼上镶着一副对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间。”魏源小时候就在这楼上读书,很少下楼。如今,楼上一切如旧,讲堂的桌凳仍摆得整整齐齐,只是人去楼空;塾师和魏源的卧室一字排开,遗物尚存,让人想起席间夫子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引起满座哗然,学生智出“夕阳反照桃花岸”为之解窘的轶闻趣事。
参观完故居,已近下午五点。因为要赶回县城,不便久留,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魏源故居。回望百年古宅,夕阳映照生辉。今日改革开放是否魏源思想之弘扬光大?(刘运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