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08|回复: 9

[转帖]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引导回归纯文学

发表于 2013-10-12 16:05: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jpg
爱丽丝·门罗。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日19时揭晓,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此殊荣。爱丽丝·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13位女性获奖者,诺贝尔奖对她的颁奖词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而先前的大热门———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则连续第6次无缘诺贝尔文学奖。
  ABOUT爱丽丝·门罗
  1931年出生于渥太华的爱丽丝·门罗在这个安静的郊区小镇度过了大部分的时光。门罗一生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她的小说写的也都是这个小镇中上演的平民中的爱情、家庭日常生活,而涉及的却都是和生老病死相关的严肃主题。
  《世界文学》2007年刊登《采访爱丽丝·门罗》的文章,在文中,门罗说,她三十六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却从二十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自己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但门罗表示,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
  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门罗总是将目光流连于平凡女性的生活,从自己和母亲身上寻找灵感,尤擅贴近女性之性心理的波折与隐情,以及由此而来的身心重负,细致入微,又复杂难解,看似脆弱,却又坚忍顽强。
  爱丽丝·门罗被称作“女契诃夫”。她确实也像契诃夫一样,赋予她的主人公共同的特性。她们身上保持着一点神秘色彩,那些逃离往往急促而至,并无深刻的、明确的心理动机,甚至有些宿命。
  2004年她所获得的布克国际奖评语:“每读爱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道生命中曾经疏忽遗忘太多事情。”
  “逃离”就是现代社会赋予她们的悲剧性机缘
  《逃离》由八个略长的中篇小说组成,其中三个是连贯的。这些小说的主人公,和作者本人一样,常常是一些居住在小镇的女子。农活、甜点、清汤寡水的日常交际、万语千言的日记和书信;她们目光所及处的风景,也是我们或许陌生的,枫树、野菊花、落雨的下午、地毯上的线条。但她们生活中,那种阴森的现代性却并没因此而减少,“逃离”就是现代社会赋予她们的悲剧性机缘。
  卡拉十八岁时留下字条,清晨五点钟悄悄溜出了家,离开父母,和克拉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而如今她又一次把一切扔在了身后,坐上大巴,打算永远离开克拉克;古典文学女硕士朱丽叶投奔了在火车上偶遇的乡下渔夫,她的女儿佩内洛普则离开独自带大她的母亲,一走便再也不回头;格蕾丝有个已经谈婚论嫁的男友,有一天,她却和男友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
  被中断的人生,岁月的痕迹,生命的残酷,这就是爱丽丝·门罗笔下的“逃离”故事里的真相。
  这些女性的身上,体现主动的带有立场的思维
  女性的出走与逃离,长久以来都是作家眷顾的话题,被拯救与叛逃几乎成了女性成长互为表里的一种文化基因。只是,这些男性作家带着悲悯与骄傲所描绘的女性,她们的觉醒和自由多少还是让人不快地想起从亚当视线下迷蒙苏醒,初具意识的夏娃。
  门罗虽然也同样描写女性心灵与经历,但这些女性的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主动的带有立场的思维。她们嘲讽生活中波澜不惊的和谐氛围,相信自己与众不同的命运。她们敏感地体会到外界对她们的改造要求,并且顽固地不予配合。
  门罗的视野也遥遥地超越了男女关系中的对立与紧张。或许,她之所以选择女性为表现对象,更多的是因为女性的善良、敏感、情感丰富,同时又隐忍、坚强,蕴藏着巨大的爆发力和不稳定性。在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在平静的生活里,一面吞咽着对生活的嘲讽和不满,一面暗中滋长着破坏的力量,等待契机,破土萌芽,又在每一次的爆发后沉寂下来,带着苦涩回到原来的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2 16:10:0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16:10:54 | 查看全部
爱丽丝·门罗引导回归纯文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2 16:23:07 | 查看全部
感谢打工者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16:31:31 | 查看全部
  门罗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对纯粹文学的致敬
  门罗一生专门从事短篇小说创作,可称一位纯文学作家,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被冠以“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的头衔,这是对门罗的积极认同,也是对精致写作、用心写作纯文学的一种赞誉。学者陈晓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门罗的得奖是对纯粹文学的一种致敬……甚至她的获奖是一种反潮流的,但这个奖项我觉得更多的是表达的对文学态度的一种致敬。”
  中国是一个文学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学大师辈出的民族。但在当下经济社会,受物质浪潮的侵袭,诗人、作家已成为了“大地上的异乡人”。“纯文学”作品也一直遇冷,跌入文化低谷。
  有学者曾指出,只要作家的作品可以与读者达成文学共振,就算是这种文本更属于纯文学、也无论其题材如何,一样能够引起大家共鸣。不应把门罗及其作品当做一个商业品牌来消费,而应看重门罗获奖给中国作家以及文化界,带来的创作和发展动力。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这个商业时代,大家的生活浮躁、缺乏诗意,应通过纯文学寻求精神与理想诗意的回归。追捧诺奖本无错,但如何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文学,关注纯文学才是最重要的。文学应回归更加纯粹的文字,读者也应更关注文章自身的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16:35:36 | 查看全部

回 1楼(沙漠里的鱼) 的帖子

感谢老师第一个关注,献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16:36:36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楼胡云峰于2013-10-12 16:23发表的  :
感谢打工者的分享!
谢谢版主老师对帖子的认可支持,加分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16:39:02 | 查看全部
雷泓霈:纯文学和纯粹写作,在我们这里早就成了奢侈品了,文学沦为了商业化的道具,沦为了利益和名利工具。短篇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已经受到社会严重冷落和忽视,就是明证。当下的短篇小说作家已经太稀缺了。所以,我们应该让门罗的获奖,点燃暗淡、疲软的纯文学和纯粹写作的灯火,给中国作家以及文化界,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本真的创作和发展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5 18:14:50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09:32:28 | 查看全部

回 8楼(齐鲁王海涛) 的帖子

谢谢老师支持。门罗获奖对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来说应该是一次鞭策和鼓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