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果把1995年第一家户外零售店的开业视做中国户外产业的发展源头的话,截至2013年,这个行业已经高速前进了18年。在这18年中,国内户外市场平地起高楼,从只见出口转内销的代工产品到本土品牌百花争艳,再到国际品牌竞相入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夫户外都是国际品牌入华的首选渠道,甚至国际品牌在华零售七成以上都是由三夫户外贡献的。从写电子邮件向国际品牌请求试卖,到成为国际品牌入华首选渠道,三夫户外也由一个只有20平方米的胡同小店发展到全国性的户外产品零售连锁企业。
西藏行走发现市场商机
事实上,三夫户外是其创始人张恒的第三次创业。1990年,正在西安二炮上大三的张恒为自己列了一份梦想清单,第一条是回到农村,致富乡亲;第二条是办一个成功的企业,第三条是周游世界然后到山村当老师……在列出十几条梦想后,张恒退学了。即使一年之后又再次回到大学校园,张恒对这次退学也没有任何后悔之意。
退学后的张恒回到家乡,企图用种植和养殖实现致富乡亲的理想,“种的是药草,柴胡什么的,试着养过兔子、貂、鸭子,但很快都失败了,一事无成”,张恒对第一次创业如此描述。随即,张恒南下打工。他回忆道,“刚开始雄心勃勃,自己写了一沓管理手册,去公司推销,都被拒绝。后来到服装厂、饭店打工。比较凄惨,吃饭的钱都没有,有时候还睡桥洞”。
被家人劝服再次回到学校读书的张恒1991年重新坐到高中教室,当年高考考到北京大学城市环境专业。“梦想一旦在心间,就像种子一样。”张恒虽然再次回到校园,但梦想依然没变。每年的寒暑假都背着军包全国各地去旅行,“不断地跑”。1996年北大毕业的张恒申请了学校的驻藏援教,但当年学校没有名额,只得作罢。
毕业之后,张恒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和同学一起成立了一家计算机公司,张恒为此特意回到老家贷款了20多万,但不到一年,公司就倒闭了,还欠下27万元的债务。“人生又落到低点。”
张恒独自一人来到西藏走了三个月,这三个月让他重新发现了自己。“喜欢户外,喜欢大自然。”同时,西藏旅行让他接触了很多国外的背包客,在与他们聊到国外的户外行业和市场时,“当时就有念头,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户外也应该能发展起来”。这次西藏之行让张恒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1997年8月,张恒又借了4万元,在北大东门租了20平方米的店,“三夫户外”成立。“三夫,是纪念我们当时开计算机公司的三个合伙人。”
户外萌芽期:创业维艰
从张恒向北京商报记者展示的照片看,这家位于北大东门的店“很寒酸”,红砖墙上用油漆简单地写着“三夫”两个字,红木框的玻璃还用硬纸板堵着缺了的一角。“没什么好产品,东拼西凑,刚开始的店几乎是空的,从河北的小工厂进点帐篷,从其他同行的店里借点产品来卖。”张恒并不掩饰当年的窘境,“早年没有找到好的货源,产品质量都不怎么好。”
“前几年几乎没有生意,骑着板车到高校展销,到社区叫卖。写电子邮件到国际上找货源。”但周围集结了一批爱好户外的人,这让张恒继续走了下去。时至今日,户外已经普及到大众的生活中,张恒对早年户外人的热情依然念念不忘,“大家互相帮助,一起吃饭、聊天,每个人都写很长的游记,有人看有人叫好”。而三夫户外的大的框架也是在此时形成的,1998年组织俱乐部,1999年开始做网络。“没钱,生意也差。但那个时候租金人员成本压力也很小,可以活下去,也有很多时间出户外。”
没有货品、没有资金、没有生意,这种“三无”情况逐步到2000年左右开始改善。张恒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北京好多媒体开始大量报道攀岩等户外运动。“当时感觉,户外行业要开始大发展了。”继西藏之行后,张恒再一次触摸到户外行业的脉搏。
几天后,三夫户外张贴了一张公告,张恒向会员阐述了自己对户外行业的理解和前景展望,希望一起融资共同发展。“2001年初就从会员中招募了几个股东,融资了50万。”按照张恒的描述,这笔钱用来开了马甸西店,并且注册了北京三夫户外用品开发公司。
户外上升期:加速开店吸引资本
步入发展正轨的三夫户外开始了稳健扩张。从三夫户外历年开店列表中可以看到,从2001年到2006年,三夫户外一共有6家店,甚至推出了连锁加盟政策。不过这个时期,三夫的主要精力仍然放在北京,2003年,在马甸桥再开一家260平方米的东店,2004年马甸西店扩大到450平方米。之后的2006年马甸东店也再次扩大。如张恒所说,如今马甸桥商圈已经是国内最有名的户外商圈,三夫户外在此开店3家,超过1600平方米,周围还有大大小小的20多个其他的户外店。
“户外市场如预期稳健增长。”在北京站稳脚跟后,张恒将“走出去”的第一个城市选在了上海。“本来,我们只是准备在上海开个小店,但是,有个800平方米的店一眼就看中了。”张恒为此增加投资到350万元,这种“一见钟情”张恒也无法解释,或许来自于户外人的执着和长期从事户外行业的洞察。2007-2009年,三夫户外开店速度最快,每年都有五六家店。而这个时期,也确立了三夫户外在行业内的地位,“国内专业户外用品零售领域最有影响的店”,张恒豪不讳言,虽然当时已有西安绿蚂蚁、深圳火狐狸等知名户外店,但多是区域性的店面。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张恒预感到,户外在全国都将有大发展,将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从2006-2007年,一个月接到好几个投资公司的电话。”张恒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彼时资本市场也开始关注新成长的市场,“在销售领域,他们找到三夫户外”。对于三夫户外来说,资本的到来或许正是时候,“经营维持原有水平没问题,继续发展资金就很紧张,每年都有盈利,但又投到开的新店”。2008年,三夫户外接受了清科资本领投的3000多万元。在张恒看来,资本的进入一方面解了燃眉之急,一方面对管理的规范化有很大的帮助。
2008年开始,三夫户外开始逐渐完善管理架构,2011年6月,其改制为北京三夫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此之前,2010年三夫户外又进行了一轮融资,第二轮融资来自博信资本的2000万元。据张恒介绍,目前三夫户外的组织结构为三会制度,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总经理下属7个部门,产品部、财务部、市场和俱乐部、行政和人力资源部、物流部、网络与网购部 ,“治理结构比较清晰,资本只提供资金,我们自己的团队可以做好管理”。
户外回落期:开发新业务
2012年,三夫户外罕见地只开了两家新店,一家位于北京光华路、一家位于北京学院路。张恒也感受到了行业的寒意。“从2012年开始增速回落,行业降到30%左右,开店速度减慢,今年我们准备开3家店。”而之前几年,户外行业一直在高位高速前进,“经济形势不太好,另外,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库存问题让大家都比较谨慎。”
针对行业的动向,三夫户外很快拿出应对措施,“大店+小店”。在核心成熟的商圈开小型店面,在市中心以外开品类齐全的大型旗舰店。张恒解释,核心商圈客流多,消费氛围浓厚,租金高也可以承受;而大型旗舰店虽然距离远,但可以培养消费者进行目的地消费。今年以来,三夫户外在成都开出一家新店,对长春和上海的两家店面进行了装修。张恒透露,北京望京新店正在装修,将于下月开业。另外,苏州将开一家旗舰店。张恒说,在行业发展好的情况下,会进入新的城市,反之,还是深耕成熟市场。
在已有的34家店面中,将近一半都在北京。在张恒看来,北京是全国最大的户外市场,市场基数大,户外运动普及的最好,而且户外着装已经成为一轮新的时尚。即使北京市场的户外竞争已经高度饱和,张恒对北京的信心依然很高。在张恒看来,户外领域在传统的商场渠道仍占据着强势地位,但从行业长远的发展来看,户外专业店是未来的趋势。“逛商场只是逛到了才购买,而户外专业店是真正有户外需求的人一站式配齐的地方。此外,还可以和专业店员交流专业的户外知识。”
目前,三夫户外经营着200多个品牌,其中65%都是中高端的国外品牌,目标消费群体是专业的户外人士。不可否认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泛户外”将户外普及到大众,并带来了户外着装时尚,但这并没有惠及到专业户外人群。“过去有1万人从事户外,2000人做专业户外,20%的比例;现在有100万人从事户外,只有5万人专业,5%的比例,比例在下降,但人群在扩大。”张恒如是解释,专业户外市场仍是增量。“不用特别区分专业户外和泛户外,这是个人的选择,如果你想要去登更高的山,就去配专业的设备,以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去享受户外。”张恒介绍,目前三夫户外有200多个品牌,品牌数量在优化,比如,鞋类品牌太多,简化一些,服装品牌定位等有重复的、销售不好的,就不再销售。
目前三夫在全国有12万多会员,每年组织各种活动、培训2万多人次。虽然俱乐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宣传三夫品牌、促进销售、推动户外行业发展,但也在贡献营收。据张恒介绍,门店零售,大客户部销售,网购销售和俱乐部营收,占比分别是75:15:7:3。“前几年几乎全部收入来自门店零售,近两年大客户销售和网购销售增长很快,也是公司开发的新的业务板块。”
特别问答
那时您在干什么?有着怎样的记忆?
1978年,改革开放
张恒:当时在上小学,对改革开放没有太大的印象,但当时听说到一个词,“倒儿爷”,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很想弄清楚。
1992年,南方讲话
张恒:当时在北大,上第二个大二,当时感觉南方充满了活力。
2001年,中国入世
张恒:当时已经开始创业,入世对大的经济方面,尤其是进出口方面有明显的影响,但对我所从事的行业还没有那么明显的影响。
2008-2009年,金融危机
张恒:2008年、2009年其实是三夫户外发展比较好的时期,可能是因为国家在促消费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即使世界经济处在危机阶段,我们反而是出现了逆势增长。
创业者对创业者说
创业艰难 爱好为先
如果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很好的,但不要为创业而创业。而是发现某个市场领域没有得到满足,而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时;另外,创业很难,一个idea从有想法有激情到落地实现,是天壤之别,中间要经过非常多,真正落地时,你会发现资金、团队,包括办理各种手续、与各个政府部门的关系、怎样做销售都是很困难的,所以创业者要坚持不懈,坚忍不拔。
记者手记
现实照进梦想
喜欢登山、骑马、冲浪的他更被户外人熟知的名字叫“老笨”。坐在记者面前的张恒,穿着果绿色的上衣,肤色黝黑,是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和户外理念传播者,但谈到户外行业的格局和前景,谈到国内外户外零售店的异同时,他又闪现出管理者的睿智和决断。
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大学学生,天之骄子的地位可以想象。张恒也坦言,当时同学有的考研有的出国,而自己在学校门口开了一家小店,还要自己拉着板车出去叫卖兜揽生意,差别确实很大。“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但在兴趣之外,不得不对张恒当年的远见点赞。如今户外已成热潮,但在各个品牌争抢市场空间的时候,三夫户外已在户外用品零售领域圈地为王。
虽然说历史是由成功者来书写的,但张恒对自己创业历史上的失败和艰辛从不避讳,也从不美化,反而是用其强调,“梦想一旦在心间,就像种子一样”。不管是讲到创业初期的艰难,还是现在的经营瓶颈、将来的发展规划,张恒的语速都不疾不徐,并且条理清晰,偶尔还很幽默。张恒说,与创业初期相比,这么多年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现在做事情更有谱了。他解释道,这个有谱就是说,什么事情能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基本上都能看得八九不离十。这大概是三夫户外十几年来发展稳健的一个原因。
开办一家成功的企业,是张恒1990年列出的梦想清单的其中一条,按照张恒的回答,如今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不过张恒依然保持着创业者的心态,因为他的梦想清单还在继续。在回答“现在的梦想是什么”时,张恒很有节奏地拍打着手指说,“再过几年后,会去欧洲国家游历,然后回到山村当一名老师”。当一名山村老师,也是1990年他的梦想清单之一。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张恒告诉记者,他投资的一家核辐射探测的高科技公司下个月就正式成立,而且这个公司与现在的户外领域完全没有关系,当记者不解时,张恒解释道,这是与当年在西安二炮时的同学合伙做的公司。
来源北京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