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广而言之,一部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文明进步史,也同时是一部绵延不断的翻译史。当今的世界,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如果不重视翻译公司,就很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发展。据此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这样一句口号:“不翻译就是死路一条!”
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翻译开的路。科技资讯、建设项目、管理理念的引进,经贸活动、文化交流的展开,都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作为先行与基础。
在21世纪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然须臾离不开翻译工作,中国的翻译工作者、翻译教学与研究者任重而道远。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在对待翻译与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我们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乃至政策问题。
首先,人们不同程度都存在对翻译认识的不足。最明显的一点是,以为懂外文就能搞翻译。把懂外文与能搞翻译划上等号,其实是对翻译的一种极大误解。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今天翻译产生种种质量问题,出现翻译方面种种不尽如人意之事的一个总根源。诚然,翻译工作者,必须要懂外文,但是懂外文只是做翻译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且这个“懂”也绝非只是粗知外文或者是通过了某个级别的外文水平测试,而是要精通一门外文;对汉译外者而言,还特别要求能够写一手通顺道地的外文文章)。其他的条件,如中文底子要厚实,中外文史、科技阅读面要广,各方面的知识要丰富,且有一定的独立研究(包括查考)能力等。要而言之,能真正从事翻译工作,特别是能担纲翻译之大任者,若无相当的学养做基础,断难成事。这一点中国迄今为止的翻译史可以提供充足的佐证。
其次,长久以来,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翻译纯粹是一种文字的转换活动。据此认知,翻译不过就是借助词(字)典,搬字过纸(transcoding)即可完成。如果这种对翻译的认识主导整个社会,那么劣译充斥坊间,翻译及翻译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翻译工作者实际地位的低微(包括翻译酬金的低下)等现象的出现,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翻译的不正确认识曾经是世界性的。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这种错误的认识逐渐从理论上得到有力的纠正。时至今日,中外翻译界、学术界的实践与研究成果表明,高质量的翻译起码与原作原著享有同等地位,而且优秀翻译家劳作的原创性决不亚于原文原著作者。这是因为,翻译,即从一种文字形式与内容变成另一种文字的表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复杂程度曾被英国学者形容为“很可能是宇宙演进过程中迄今最为复杂的一类事件”。这种复杂性最直观的一个表现,是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重大区别。机器翻译基本是线性的,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则是非线性的。正因为如此,要把邓小平同志当年的南方谈话用机器翻译成哪怕是粗糙的英文(无论目前的翻译软件如何了得),也只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遑论让机器翻译《红楼梦》那样的作品了。翻译过程的非线性仅是翻译之所以复杂的技术方面的原因之一,而仅就这一点便决定了翻译过程必然充满包括拆卸、颠倒、增损、嫁接,乃至另起炉灶等复杂操作。更何况翻译过程中诸多表达还须依据上下文(句境与意境,包括历史文化等背景)进行拿捏与变通。译者要为此付出的艰辛不言而喻。故上乘译品非学者型翻译手笔莫能成就。
北京今日翻译公司   p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