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的家乡没有青山绿水,也没有名胜古刹,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园风景,其次就是遍布长江河畔的芦苇。俗话说:“靠山的吃山,靠水的吃水,”我们沿长江一带的父老,副业收入除了打鱼摸虾,就是靠芦苇挣钱。
“人不知春,草木知春,”伴着初春的细雨,芦苇从土缝里露出尖尖的头角,红红的,在阳光下尤为惹人喜爱,那就是家乡父老最喜欢吃的材笋。说是芦苇怎么又变成材笋了呢?还得介绍一下,家乡人都管芦苇叫“钢材”,是因为,芦苇成熟后很硬,是实心的,芦苇里面也或多或少夹杂着一种空心的芦,芦的叶子寛,芦叶可以包粽子,家乡用芦叶包的粽子特香。而被称为钢材的芦苇叶子和竹叶差不多宽。
材笋嫩的时候,外形和细竹笋一样,农历二、三月份这两个月是吃材笋的的季节,掰开材笋红红的外壳,取里面嫩嫩的白笋,放一锅水煮开,然后用清水泡上,再取出来,加腊肉炒,这是家乡的一碗特色菜。老乡们也把泡好的材笋挑到街上去卖,用卖材笋的钱买些日用品回来。
材笋舒展绿叶的时候,不再是材笋,里面又长出一种叫“藜蒿”的植物,红梗白叶,也是家乡的特色菜,还有一种叫“燕窝系”的,软软的,头尖尖的,还有野芹菜,都是街上买不到的菜。
进入农历四、五月份,芦苇节节高,长江河畔的芦苇已成阴,散发出青青的幽香,同时也到了涨水季节 ,等水潮退下,便是乡亲们 扑鱼弄虾最兴旺的时节,芦苇丛中的沟沟里,鱼、虾丰盛,驾着磨盘机(小小木船)去芦苇丛里,每天都满载而归。
忙完秋收,是收割芦苇的季节,收割芦苇的过程是艰辛的,家乡流传着:“牛怕进搾房,人怕进材洲,进材洲(芦苇洲),下地三把刀,收割的镰刀,割芦苇留下的如刀的尖尖桩,还有如刀割的霜风和雪风。”下半年,日短夜长,“乡亲们去不见日头,回不见天,”砍割完芦苇接着打捆,然后搬运上船,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七、八里,等芦苇站出售到纸厂拿到钱后才过春节。
原来,没有改革开放,农村人都留守在家里,种地交公粮公款重,加之连年闹水灾,所以有力只能往芦苇丄使,我们的学费,春耕生产开支,过年钱都指着芦苇,芦苇在我们几代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芦苇洲也有讲不完的故事......(后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