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搬来”的创新成果照样可以得奖
“经过我们车间钳工班改装的矿车轮对压装机,现在1人每班能够压装40-50对轮对,比过去4人每班多装25至35对,由此可见,钳工班在改良的基础上是下了一番功夫,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轮对压装质量……”10月14日上午,在川煤集团达竹机制公司第三季度的创新成果发布会上,该公司机加工车间主任向阳向科技创新评审组汇报该车间钳工班改装的《矿车轮对压装机》,得到评审组大部分人员连连点头示好。
可是,当向主任陈述完毕,有的评委却亮起了“红灯”。他们质疑:这项成果是公司技术科在外单位“搬”过来的,再说,图纸资料也是技术科人员绘制而成,车间没有一项技术是自己的。这种 “搬来”的东西,属于成熟的技术,怎么能拿来评奖呢?
同时,也有个别评委认为:该成果虽然是技术科参照了外单位的轮对压装机而设计的,可是,车间在加工中却结合了自身实际对成熟技术的集成与优化,这也算是一种创新成果。
评审中,就机加工车间轮对压装机争执骤起,莫衷一是。这项成果到底该不该评奖呢? 争论的最后结论是,关键看此项目有无创新。如果有创新,就应该评奖。
“虽然这项成果的图纸设计是公司技术了‘搬’来的,但是,此项目是由我们车间提出的,并且我们改变了由设计为机械式的压装机变为液压控制的压装机,液压的压装机不仅好用、省力,还能够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该车间主任向阳在评审会上做进一步陈述。
原来,今年9月下旬,机加工车间就矿车轮对组装一直由人工组装,提不高功效,组装质量还频繁出现问题,该车间钳工班提出,能否制作一台简便、能够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提高功效的压装机,解决矿车轮对组装的难点问题。向阳则向公司反映了大家的想法,公司领导责成技术科先行设计,通过技术人员多方考证、借鉴了友邻单位的压装模式,设计出了一台利用千斤顶压装的机械式压装机。
能不能借鉴这个成熟的设计,再结合公司自身实际的需要,改变机械式压装机,制作一台液压的、且较为先进的压装机呢?加工中向阳会同钳工班班长汤朝银和班组职工一道商量。于是,向阳和汤朝银大胆提出,利用车间液压泵站的工作原理进行改造。通过查阅资料,购买一台液压泵站需要5万元左右时,钳工班的职工却说,就目前煤机企业效益不景气的情况下,要花费5元,恐怕公司不一定的投入。怎么办?
经过近3天的思考,向阳想到车间不是有一台闲置多年的液压泵站,何不进行解体大修后或许还能派上用场。于是,向主任便带领钳工班职工一道说干就干,利用一周的休息空隙,解体泵站、清洗、检查,折腾一番后,试机成功。接下来,经过近半月时间的集智攻关,他们最终将公司技术科设计的机械式压装机变为一台液压式压装机。
向阳的一番介绍,赢得众评委的热烈掌声。但仍有人提出疑问:你们虽然进行了设计改良,究竟使用效果如何,还得要拿出真正的说服力。
对此,评审人员没有仓促决定该不该评奖,而是由公司总工程师龙仁海带领评审组部分人员,和向阳一道到该车间进行了查看机加工车间未按设计要求擅自改制的轮对液压压装机及现场组装效果,结果不到5分钟就可以组装一对轮对,比设计为机械式的压力机要快10至15分钟,轮对组装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效果远远超过设计要求。
事后,龙总工程师返回评审会议室,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改制的轮对压装机后,评委们的疑虑最终被打消,一致通过“轮对液压压装机”获得一等奖。随后,该公司经理寇荣要求修改《公司新技术成果奖评审办法》,并对有关规定进行细化,完善相关奖励措施,使公司的科技创新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完善。(汪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