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黄金周不凑也罢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国首次实行七天长假制度。14年后,全国假日旅游部协调会议办公室又在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此举意欲很明显,国家已经关注到了“黄金周”的弊端。从利弊关系来看,愚以为,黄金周不凑也罢。
全国假日办发布的《2013年国庆假期假日旅游统计报告》显示,今年国庆假期期间接待游客次数比去年增长0.7%,旅游收入比去年增长6.1%;据商务部监测,今年10月1—7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比去年同期增长13.6%。这样一组靓丽的数据是否是“黄金周”存在的最有力理由呢?绝对不是。10月1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回应“取消黄金周”的建议时指出,“不要仅仅站在消费的角度看黄金周”。因为巨大的经济利益链背后,还存在着更为巨大的无形损失。最直观的损失有:
自然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古建筑难以承受“观赏”之重。尚且不说游人对景区草地的践踏,对树木的折损,垃圾几何倍数递增。就自然生态景区管理部门本身来说,为了应对“黄金粥”、“人头会”,不得不大肆开拓新的景点以分流人群,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原始生态林区被开发,自然的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要还原稳定的生态系统恐怕不是银子能解决得了的。而那些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景点更惨,日接待量更是超过最佳接待数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日常的维护跟不上破坏的步伐,很多文物遭受了无法修复的损毁,这种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最初,国务院设立“黄金周”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旅游休闲的方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使人民生活更具多元化。愿望归愿望,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假期乃是前拼后错凑成的,固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连续七八天上班的工作量更让人不堪重负。不仅如此,蜂拥而出的人群好不容易从高速路上挪下,又汇入了景区里前簇后拥的人流,加入躲不开的“人头会”。如此花钱买罪受的休闲方式,哪里谈得上幸福。
黄金周对于消费的增长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赢得业绩的飘红。所以说,“黄金周”不凑也罢。
当然,主张取消黄金周,并非主张取消假期。我们完全可以发挥年薪假和探亲假等假期的作用,让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休假,不栖堆,不抱团,以达到提升生活质量又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当然这需要国家采取更为刚性的政策。(张艳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