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创首发)一抹荧光
90岁的王一鸣是村里解放前有名的私塾先生,让人不解的事,他死活不肯搬出那年深月久的老房子。
王一鸣嗜书如命,老房子里除了一床一桌一椅一几,摆着两只特大的书架,满当当的全是书。
儿子学正从小耳染目濡父亲的正统:人之初,性本善……在父亲的教鞭下一字一句地重复着千万遍。看着儿子勤奋的样子,王一鸣私下自豪地对儿子说:书法家王羲之是咱老王家的祖先,你可不能丢人啊!
学正逢人就炫耀:俺是名人之后。同学们都啧啧地羡慕。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上初中的学正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一手的毛笔字。眼看,就要考大学的关键时刻,一场文化革命运动,耽误了学正的学业。他含着泪,无精打采地打着背包,回到了靠天种地的家乡。
父亲王一鸣被人反映老房子的书架上有反革命的书。大队书记派人去抄家,发现王一鸣居然藏有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还得了,不仅要烧毁所有的书,还得让王一鸣去牛棚。晚上,王一鸣狠心地把自家唯一的壮劳力—老黄牛,给大队书记牵了去。哀求道:书是他的命根子,要他的命可以,书不能烧。大队书记见他可怜的样子,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搪塞过去了,把王一鸣关进了牛棚,然后用封条将这老房子门窗全部封死。
寒风袭来,人们早早地钻进被窝。孤独寂寞的学正每天晚上,趁着月夜,偷偷地将靠近大榆树的那扇窗户捣了一个破洞,钻了进去,张起一盏隐隐光亮的煤油灯,心惊胆跳地翻书记忆。一旦听到动静,老房子的光亮就灭了,响声我也没了。
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出乎村里人意料,只上两年初中的学正考上了一所大学。毕业后,孝顺的学正没有留在大城市,他说不习惯那里的生活。叶落归根,报答那些当年的那些好心人。乡亲们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王一鸣看着儿子的成熟,心里不住地高兴。嘴上却说:谁让你回来添乱。
学正凭借着多年的磨砺,很快坐上了镇教委主任的位置。下边的人开始向他索字。学正也乐此不疲,写毕,就有人送他好烟好酒,送土特产,还说是润笔,学正有时客气一下就笑纳了。时间一久,人们发现,凡是在家里挂有学正的书法大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儿。
王一鸣的孙子喜川,每天瞧着一溜烟的汽车尾气,向爷爷诉苦:爷爷,为什么,他们整天来烦父亲呢?王一鸣一听这话,不觉打了个冷战,觉察儿子学正的举动有些不对劲。
“学正啊,人在高处不胜寒,老房子的教训怕是忘了吧!”王一鸣一语双关。“父亲,都啥年代了,那些陈词旧调早没人听了。过不了多久,咱就要搬新家了。”学正一脸不悦。
“你走好了,反正我不走。”王一鸣坚持。
“父亲,你怎么放着好日子不过,你……”学正极力说服。
王一鸣转过身,背起手,蹒跚地打开那老房子的门,紧紧关上了。
不久,学正因涉嫌贪污,被依法批捕。在监狱的探视窗前,学正向王一鸣哭泣道:父亲,老房子千万不能卖。我出来后一定回去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