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
空间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放弃进驻
经过多年来不断积淀,福田区培育和引进了一批优质骨干企业总部,企业发展至今已成规模,品牌知名度也已经打响。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入驻福田区这些总部企业中,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数量远远不够。华为、中兴、腾讯、迈瑞、富士康等一些能叫得响名字的,具有行业话语权的重量级企业,在福田区少之又少。
同时,由于重点企业迫切希望拥有独立用地、建设自身标识的总部大楼,但受制于土地资源硬约束,福田高端商务楼宇已不能满足重点企业发展要求。比如,之前就一直有传言称,位于华强北片区的某知名零售总部企业,已计划将其深圳总部迁往罗湖区。对福田区而言,总部企业外迁或拟外迁,业已成为该区总部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
据福田区财税部门提供的1-8月纳税主体变动情况,福田区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迁出87户,流失税收按上年计达8.23亿元,而同期迁入福田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30户。在迁入企业中,虽然存在如正威集团、中航国际、光大证券等优质总部企业,但这些企业的旗下子公司均为独立法人,产出均在当地统计,对福田区经济贡献较弱,税收贡献也相当微薄。此外,一些知名企业和新兴产业,也因福田区在空间上无法满足各自需求而放弃进驻。
亮点2
福田CBD:东方曼哈顿
在福田中心区的街头,各类银行、证券、保险机构遍布、高端写字楼高耸入云的景象,已经成为一道靓丽街景,这里也往往是外地游客感受深圳城市氛围的最佳去处。从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金融中心往往是世界级大都市中心区的显著标志,福田也不例外。
近年来,福田区通过政策、资金、土地优惠等方式,大力扶持金融业发展,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风险投资机构聚集发展,福田中心区不仅成为深圳的金融中心,同时也是珠三角最具资源集群价值的金融服务中心。2012年,福田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3%,总量占全市总额的一半,撑起了深圳金融业的“半壁江山”。
目前,福田中心区聚集了全市80%的创投机构,300多家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着全国30%以上的基金资本。全市40%的银行、65%的证券、94%的基金公司都选择在中心区办公。除中国平安、招商证券、国信证券等深圳本土金融机构外,太平保险、中国保险、太平人寿保险、民安保险、鼎和财产保险等外来机构,也纷纷在这里排兵布阵。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在福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银行信贷已成为福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福田区志》的“金融篇”中,曾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福田辖区拥有2700多家工业企业、18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10000多家商贸企业、8000多家商业零售网点,企业流动资金80%、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的36%都来自银行贷款,银行投入的资金占福田全部建设资金的50%以上。”
挑战▶▶金融产业增长乏力外部挑战因素增多
无论从金融机构的数量还是金融业产值上看,福田区都是当之无愧成为深圳市的金融中心,但影响福田金融业持续保持活力的制约因素却也一直存在,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较过去有所减弱。相关统计报告分析称,今年上半年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福田金融业整体发展不容乐观,其中银行业受“钱荒”冲击较大,且存贷款余额增速也比去年同期下降明显,保险行业增长乏力,证券市场也是持续萎靡。
除了内部增长略显乏力,福田区金融业面临的外部竞争也不容小觑。由于长期以来,福田区金融发展以输入型增长为主,且发展饱和度相对较高,金融业作为主导产业对辖区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近2年来,受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及兄弟区优惠产业扶持政策的影响,福田区金融企业传统的输入型发展模式受到一定程度冲击,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弱化的优惠政策已无法满足金融机构产业扩张的需要,亟需通过创新来赢取新的发展空间。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福田区与其他兄弟区相比,其金融业起步较早,总量大、产业配套好,仍有其他区不可比拟的优势,短板主要在于产业空间受限,中心区的办公、生活成本较高;而和前海相比,福田区金融产业背后,有11万家实体经济企业作为基础和支撑,无论是从服务对象、辐射范围,还是提供的金融服务类型上,都和前海形成了差异化发展,应当与之形成协同效应,做大整个深圳的金融产业。
“深圳的金融产业看上去盘子很大,仔细一算其实相对较小。整个深圳目前只有23家法人银行(其中13家在福田),58家分行级银行。而纽约曼哈顿,长1.6公里,但是全球100家最顶级的银行都在那里有分支机构。所以,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不能只盯着眼前这块蛋糕,应该以此为基础、为酵母,共同做更大的蛋糕。”福田区经促局局长张尊众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