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64|回复: 21

[其他] “食肉糜者”的看客心态    刘佳跃

发表于 2013-11-12 09:33: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何不食肉糜”一句话出自何处已经记不清了,但故事的大体梗概却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天下大荒,民多有饿死者。灾情传至宫中,犹自在深宫大院里寻欢作乐的晋文帝一脸惊讶地说:“既无粮,何不食肉糜?”其脱离民众、不察众生冷暖的丑恶嘴脸令人难过。
无独有偶,最近浏览网页,一幅五年前曾经引起争论风波的“三伏天做农活的农村孩子”的照片再次撞入眼帘。记得当时此照一出,立即引来网友的质疑和热议。诟病照片作假者有之,同情者有之。更有网友说出了“一个小孩,挑着两把稻草在路上哭什么?”的惊诧声音。细细分析之,愚以为这样一种莫名惊诧与晋文帝的“何不食肉糜”有异曲同工之妙,将这个问题放在当前火热的大背景之下来作一番条分缕析的过滤,却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看客心态在作秀而已。
    先来看看这幅照片。一个身高不足一米,年龄大约在6到7岁模样的小男孩,赤着双脚,穿着一件单薄的小汗衫,一个木棍两头穿挂着两把稻草,人还没稻草高,可是却在努力地往前走着,两行泪珠顺着他黑瘦的小脸流下来……描述到这里,我的眼泪已经忍不住流下来了,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背玉米、砍柴、捡牛粪,到小煤窑挖煤背煤、挑大粪……人还没背篓高呢,我也像挑稻草的小男孩一样,苦涩的泪水顺着黑瘦的小脸稀里哗啦地流下来。然而有网友说,这幅照片像是导演的,从两束稻草的捆扎看,是专门为这个小孩量身定做的,是特意为拍这幅照片做的道具。更有网友说,5、6岁的小孩,挑着两把稻草干什么?这么大的小孩,干一天还不如大人一支烟的工夫,如果不是作秀,那就是虐待儿童。还有的网友说,如今都是独生子女,有个男孩当宝贝,断不至于那么小就赶到田里干活。再说了,小孩挑着两把稻草在路上哭什么?除非为了照相……
     读着这些虚无缥缈却重如千钧的的话,我的心针尖麦芒刺着一般疼痛。我想问这些“热心”的网友,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你说他挑着两把稻草干什么?又在路上哭什么?是不是凡是挑着两把稻草在路上哭的孩子都是为了照相?不知道这些莫名惊诧者是以怎样一种荒唐无稽的逻辑推论出如此荒谬无知的结论的。也不知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网友往上翻个三代五代,是否也做过农村人,农村的那样一种苦累是否就已经被忘得干干净净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隐约记起一个叫李昌平的农业博士曾经写给时任总理朱镕基的一封信中提到的这句话。的确,在农村,莫说一个6、7岁的孩子,就算是一个80、90岁的老人,只要身子骨还硬朗,那是断不会闲着的,总要家里家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一日三餐操心劳累着。俗话说滴水成溪,聚沙成塔,蚂蚁还可以搬动凤凰山呢,人再小,满田满地的稻草被挑回去那么十把八把,也可以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减轻一点负担。
     当前一句流行民谣说: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在这里我想套用一句:不到农村,不知道渺小。不扶犁铧,不知道饥饱。“我家自有谷满仓,哪管他穷人恶肚肠”,我想城里人(极少数)是不是都是属蜂窝煤的,满脑子心眼不断。其实对农村的苦、农民的累他们心知肚明着呢,之所以对一幅苦难的照片说三道四无动于衷,一来彰显自己身为城里人养尊处优,丰衣足食,对农村的苦累那是活该,累死累活理所当然,于是乎就漠然视之;二来标榜自己高人一等,阳春白雪,闲得嘴发痒心发慌,无聊至极说几句风凉话,钻几个牛角尖,打发空虚寂寞的日子,最终的目的仍然是要把自己供在高高的庙堂之上:看看我,看看我的孩子,生活多安逸,日子多滋润,人说与有钱之人比高下,与有权之人比大小,与一个“三伏天挑稻草的小孩”比生活的美满与潦倒,多么令人惊诧的低劣之举。
    “小孩挑着两把稻草在路上哭什么”一说与“何不食肉糜”的历史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抛开那些久远的往事不说,余以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看客心态在作怪。“城里人”住高楼大厦、坐小轿车、出入高档酒楼吃香喝辣是理所当然,待遇稍微低点、拿钱稍微少点、工作稍微累点就不是理所当然了,他们要讨价还价,寸土必争,而“农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他们栽种五谷杂粮,他们所食的一粒米、一颗谷、一穗麦里浸润着农人丝丝缕缕的汗滴,写满了手掌心的厚厚茧皮……但是没有感恩回报,理解同情,有的只是冷面孔、铁心肠,似乎这也是理所当然。看似简单的理所当然背后,所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在情感、人性、融合等方面的渐行渐远,隔膜越来越深,隔心墙越来越厚,真担心看客会越来越多。说一句不该说的话,当某一日朴实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当城里人的孩子赤着脚,挑着一担比自己个儿还高的稻草站在路中间哭泣,而农村人诘问:“一个孩子,挑着稻草在路中间哭什么”时,不知城里人该以怎样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痛去面对这样的话语?咀嚼这样的言语暴力?
    说着说着就言重了。其实我知道,看客毕竟少之又少。曾经的凝冻灾害、持续的干旱天气、瞬间降临的大地震……朴实无华的农民没有当看客,十元八元不嫌少,成百上千不算多,一股一股风起云涌的爱心善举让灾害远遁,聚人心之暖。不管城里的还是乡下的,终归是没有人问过:为什么捐款?为什么不住高楼大厦之类的幼稚可笑的问题。时至今日,“农村孩子挑稻草”的照片竟然还在网上挂着,这说明,这幅照片是被赋予了恒久的生命力的,而其所彰显出的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人性是善良的,人心是美好的,因为这件事被人们持续地关注着,所以这件事也在持续地丰满着。但是我想,时间可以佐证一切,历史的发展将会终结当初那场幼稚无知的争论,因为总是把一种隐晦的“食肉糜者”式的看客心态装在心里总是不好的,虽然农村不需要同情,但需要关心关爱,鼓劲打气。抛开照片的真假不说,但农村穷,农民苦总是不争的事实,我想,这位把照片贴到网上的影友是值得尊敬的,如果照片是真的,那他让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场争论中受到了一次灵魂的升华和洗礼,即便照片是摆拍的吧,至少农村这样的场景也是真实存在的,摆拍并非空穴来风。其实,一张照片小之又小,但是小环境里乾坤大,但愿人性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光芒四射,普照众生,一切的歧视、冷漠、伪装销声匿迹,更但愿城乡融合的脚步越来越坚实,共同富裕、互帮互助的明媚春天早日和暖融融,唯此,挑稻草的小男孩之幸、农民之幸、亦是城里人之幸。

     

         












图片来自网络
clip_image00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09:45:4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09:47:08 | 查看全部
一张照片小之又小,但是小环境里乾坤大,但愿人性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光芒四射,普照众生,一切的歧视、冷漠、伪装销声匿迹,更但愿城乡融合的脚步越来越坚实,共同富裕、互帮互助的明媚春天早日和暖融融,唯此,挑稻草的小男孩之幸、农民之幸、亦是城里人之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09:55:55 | 查看全部
不到农村,不知道渺小。不扶犁铧,不知道饥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10:10:15 | 查看全部
看罢此文,沉思良久,我想现实里的冷漠和语言的暴力,不是在朝夕之间就有的。网络这个平台里,连雷锋做了好事为什么要写在日记里都会提问,何况是图片上一个小男孩。老人跌倒不敢扶,小孩被车撞路人不报警……这些都值得深思。如果我们的老人都老有所依,那么老人还会讹吗?如果我们的小孩都有学可上,那么还会有这烈日下担柴的这一幕吗?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10:22:16 | 查看全部
刘老师直面社会,以小孩哭着挑稻草作为引入,看客不解为何而哭,与“食肉糜者”者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延宕引申开去,抨击看客心态的同时,对社会公平正义需要爱心,需要援手,需要共建进行了呼吁,不失赤子情怀,美文一篇!

感谢刘老师的精彩阐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11:18:55 | 查看全部
谢谢楼上各位老师阅读拙文,写下这篇文章,其实心里也很痛,到底几时无痛,那要看我们有没有对自己的心智和灵魂经常清洗与反思了。只要每个人都学会反思灵魂,我想这个社会将不会再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11:27:03 | 查看全部
引人深思的一篇文章!真善美还存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13:00:14 | 查看全部
再次阅读,还是心底有感触。问好刘老师。社会需要正能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14:15:29 | 查看全部
谢过沐沐老师,一起汇聚社会爱心正能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