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全球员工的敬业的比例仅为13%,而中国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敬业员工只有6%。近日,盖洛普公司公布其2011- 2012年对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敬业员工比例最高的国家为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和美国。
该调查对象为2011-2012年间142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受访者通过回答盖洛普公司研制出来的12个问题,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被分为敬业、漠不关心和消极怠工。这12个问题包括员工在工作中是否学习成长,是否得到肯定,是否有朋友在公司等。调查认为,敬业的员工会为公司带去赢利创新,而消极怠工的员工反而会破坏敬业员工完成的业绩。
员工敬业率最高的在巴拿马
根据调查,在这142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3%的员工是真正敬业的,63%的员工漠不关心,24%的员工消极怠工。敬业程度因地而异,东亚地区敬业率最低,为6%,低于世界水平一半多,而调查的东亚4个地区中,中国(包括香港)最低,也为6%。调查认为,东亚敬业率之所以为6%,很大程度上是被中国拉低到这一数值的。
常被认为是勤勉的日本人和韩国人,敬业率也分别只有7%和11%。敬业率最高的三个国家分别为:巴拿马(37%)、哥斯达黎加(33%)和美国(30%)。
西欧国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总的来说只有14%的员工敬业,调查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还在遭受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的影响。全球对工作最无爱的地方在中东和北非,消极懈怠员工比例最高的三个国家为:突尼斯(54%)、阿尔及利亚(53%)和叙利亚(45%)。
中国办公室员工最不敬业
调查显示,中国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在各行各业和各种教育水平中,都是一样的。比如7%的本科学历员工敬业,和5%的小学教育程度以下的员工敬业,两者差不多。
即便是在高技术员工和管理者中,他们的敬业程度也很低,在8%左右。更甚者,在销售和服务类员工中,只有4%的员工真正积极投入,调查对此表示担忧,因为这部分员工是公司用来吸引顾客,增加收入的。文秘和办公室员工的敬业程度最低,仅为3%。
调查表示,中国的公司常常有“指挥控制”的阶级色彩,很多情况下,管理者位居其职,却不具备鼓励员工的能力。在回答“工作时,你的意见是否有影响”的问题时,中国员工的回答尤其低,只有1/8左右的员工给了“强烈同意”的回复,而全球的平均水平为1/4。另外,中国员工只有一半左右认为其现在的工作是理想的职业。
专家看法
“勤劳辛苦”不等于“敬业”
中日等亚洲员工工作勤劳、辛苦,这是有目共睹的,为何却成了最不敬业的国家之一呢?“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地表达了中国就业者的心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魏淑娟认为,敬业不等于辛苦,这是两个概念,敬业即尊敬职业,“(如果)把工作当作饭碗,就很难敬业”。
魏淑娟认为,只有对职业的喜爱、选择和践行三个环节相一致,才能达到敬业的状态。她举例说,中国的中产阶级虽然生活富足,但择业往往只看收入,缺乏对工作本身的认可和归属感,而中美地区人民收入未必高,但其职业取向和个人兴趣联系紧密,酬劳与能力相一致,容易对职业满意,不会得“红眼病”。
南京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方长春也认为,该调查结果“非常有可能”。他表示,亚洲国家和地区普遍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巨大,个人自主择业余地较小,因此职业认同度低,个人投入工作的程度也就不高。尤其在中国,就业压力很大。
中国人为什么不敬业?
《燕赵都市报》评论部主任陈方撰文称,“我曾很认真地赞许一个朋友‘敬业’,他很认真地说他不敬业,只是‘职业’。我很认真地以为“敬业”这个词已经变了味。”
当中国网民都非常“敬业”地准备参与电商鼓噪的购物大联欢时,盖洛普公司公布了一项“中国人不敬业”的调查报告。该公司对2011-2012年全球雇员的工作投入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员工的敬业比例仅为13%,中国是世界上员工敬业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只有6%的中国员工是敬业的。
“中国员工不敬业?”舆论说很多中国人对这项调查结果不服气,中国人一直保留着勤勉的传统,怎么可能不如老外敬业?
其实这已经不是盖洛普公司第一次说中国人不敬业了。该公司从2007年底到2008年初,就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过一次“员工敬业度和工作环境研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员工的敬业度指数大大低于美英等发达市场,同时也低于泰国等一些亚洲邻国。上一次的调查结果,中国员工的敬业比例还是9%,几年之后,敬业率反而降到了6%。这让国人情何以堪。
盖洛普公司也算是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公司,该公司在民调领域的口碑和公信还值得肯定,所以,尽管这是一项不招国人待见的调查结果,但结果背后呈现的一些现实困境我们不妨重视一下。
与英美等发达市场相比,中国人为何不敬业,宏观地看这是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而这个产业中的从业者的创造性是很难激发出来的,敬业率自然不会太高。
何况,中国的大多数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员工没有归属感,敬业率自然难以提升。宏观方面的问题交给专家去解读好了,我倒更愿意从微观的个体角度聊聊我们为什么不敬业。
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是,如果自己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它只是一个饭碗,从业者无法从中体会乐趣和价值所在,我们会敬业吗?多年前五一劳动节的时候,我还写过“工作着是美丽的”评论,后来发现人们开始越来越强调工作的“尊严”了。
人们已经学会了横向比较,同样都是工作,付出的劳动成本都差不多,而获取的回报却有着天壤之别。不同性质的单位间薪酬差距越来越大,同一个单位里,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不平感”开始弥漫,再谈“敬业”似乎只能让自己变成“傻根”。大多数人都保持着一种“从业”的状态,他们按部就班地像流水线上的零件,一步一步从一个环节进行到下一个环节。
所谓敬业,大抵首先要保证对职业的尊重和敬畏,简单说,至少还应该保留一点职业理想吧。可惜职业理想这个词越来越奢侈了,即便是每天如潮而至的“国考热”,谁能说那些挤破头皮都要进政府机关的年轻人葆有职业理想,而不是贪图体制内的稳定呢?
如果说“不敬业”是我们面临的职场生态的话,不敬业的前提首先是“难敬业”。这么说并不是给从业者找借口,而是他面临的职场困境难以激发他的潜能和创造性。即便他从事的职业是自己喜欢的,如果这个职业不再能给他应有的回报,曾有的“敬业”心态恐怕也只能跌落到“从业”状态。
我遇到过很多本来对工作热情满满的人,而当他们遭遇了各种职场瓶颈后,不得不给自己放松要求。“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我对得起自己的职场良心就行。”——尽量在不被老板察觉的情况下放松自己对工作的要求,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职场指南。
一位HR对我说,敬业的员工其实幸福指数更高。这话不假,在中国,对于中国的就职者来说,他们对生活幸福度的总体认知与职场体验是息息相关的。那如何才能提高从业者的敬业指数,HR继续说,“第一,他从事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第二,他从事的工作是自己擅长的;第三,他从事的工作感觉对社会有用。”
我相信HR所说的标准绝对正确,但是她也许忘了,这三项标准之外还必须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外部职场生态做保障。至少,每个从业者应该能获取他预期的薪酬。
中国人为什么不敬业?这不全是我们个人的错。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