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企业事评”栏目是中国企业员工互动平台2011年12月起创立的全新栏目,转眼三年过去。
三年来,事评涌现出大批优秀版主:赵艳生、张凡、黄勇、高运峰、王新平、孙建国、李新宇、鲁宝林,他们为事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他们中间虽然部分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版主位置,但事评发展的功勋薄上永远都记有他们的名字。
三年来,事评共收到各类稿件3000余篇、发放奖金30000余元,其中729人次获得奖励,获奖最多的前十名作者分别为:金文仙、孙建国、唐伟、邢承木、张维 、初卫平、李俊红、刘运喜、孙建文、白峰、赵艳生。
三年来,事评网编和网友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朋友情谊。逢年过节,热心网友都会互电问候;有时一个网编休假,就有网友来电询问。
三年了,想说的话太多。初卫平、王新平、孙建国、张凡、金文仙、赵艳生、高运峰、胡云峰等等事评的铁杆粉丝给了事评太多的支持和帮助。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事评的今天。有时候,与他们其中的某一位聊天,聊到事评的时候,大家都有太多的感慨和期待。
三年了,风雨兼程,做事评版主是光荣更是责任。事评前进的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样的艰辛,怎样的困难,我们这样的一群事评人就是这样彼此抱团,彼此鼓励一起走过。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坚持+努力+信心=成功!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期待已久的《班组天地》杂志正式出版发行了,实现了网络与企业、网络与职工、网络与纸媒之间的递进与飞跃,给广大热爱事评的作者、读者提供了更大的交流互动平台,这真是事评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
新一期《班组天地》杂志上,你对“老板决定企业文化”怎么看的辩论中,候秀峰写的正方观点《企业文化的形成取决于员工》,刘丽写的反方观点《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刘运喜写的中立观点《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与员工文化的融合》等事评稿件均被大篇幅刊登。看到大家通过辛勤劳动写成的文字变成铅字的时候,我由衷的为他们高兴。
前几天,现任事评版主新宇老师邀请我为事评三周年写点什么。说实话,作为事评前任版主,我心情很难平静。从创建事评到今天,这里承载着平台总编辑夏老师殷殷的希望和沉沉的重托。三年过去,细细回想,我对事评的感情却是如何深厚。
一点感想:坚持“三贴近”原则,为企业和员工发展指明方向
三年来,事评一直高扬主旋律,坚持“三贴近”原则,以近期有关企业和职工新闻事件或热点现象为话题,请网友自由来稿发言,各抒己见。并引导作者在话题探讨过程中“从表象深入内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企业和员工发展指明方向”为根本目的。经过近三年来的辛勤耕耘,使该栏目在企业和职工中形成了广泛影响,获得良好口碑。
一是,贴近实际,引导职工敞开心扉“说身边事”
事评以贴近实际为安身立命的基础。积极引导职工敞开心扉“说身边事”,在选择话题时,注意与企业和职工情况相联系。记得有一年国庆期间,有企业员工竟然主动要求加班,原因是国庆3天法定假日赚的是3倍工资,再加上后面的4天公休日,这七天假期下来,能顶上将近一个月工资。宁愿加班也不愿歇着,职工的假日诉求立即引起关注,事评为此开展《节假日,你愿意加班还是享受假期》讨论,职工反响热烈,纷纷发言。现实中,工人成了“傻大黑粗”的代名词,成了没知识、没本事人的形象概括。许多成年人开始这样教育孩子:再不好好念书,让你去当工人。于是,“劳动光荣不光彩、劳动者名声响价值低”成了人们默认的社会现实。针对这一现状,事评及时推出《工人名声响价值低,你认同吗》讨论,帮助大家明辨是非,提高认识。
二是,贴近生活,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
事评拟定了“各界人说企业事儿”的栏目宣传词,提倡“说真话讲实话最烦大话、套话”,着力营造朋友聊天式的谈话氛围,让谈话栏目充满人文关怀。谈过的话题,涉及企业和职工各方面,有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是福利还是投资》、《国有企业全员持股,靠谱吗》、《企业该不该限制员工随意跳槽》等话题,有关于职工热点关注的《拖垮国企谁之责是体制还是职工》、《国有企业全员持股,靠谱吗》、《靠市场能实现“按劳分配”吗》等话题,还有关于大学生择业方面的《北大毕业生:宁舍外企百万年薪去国企该不该?》等话题,有《农民工免费读北大,圆梦还是作秀》、《新生代农民工求职该不该“挑剔”》等农民工话题,有《央企高管年薪是职工数倍,合理吗》、《您认为征收“月饼税”合理吗》等经济类话题,还有《落实安全责任,自律他律哪个更重要》、《严惩“三违”是不是以人为本》等安全类话题,还有新闻人物、人才就业、法律制度、职业道德等贴近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话题。
三是,贴近网友,广纳民间事评高手
事评拦目一直采用话题有奖征稿办法,每周对来稿进行认真评选,前五名给予现金奖励。这一形式正吸引着更多专业事评人的关注和加入,大大提高了事评稿件的质量。
网编还在“事评QQ群”及时与网友交心,并把网友对栏目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整理,及时采纳。三年来,事评网编和网友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朋友情谊。逢年过节,热心网友都会互电问候;有时一个网编休假,就有网友来电询问。
一位事评铁杆作者在给网编的留言中写道:用自己的笔说企业的事。老师解惑写作飞快提高,全员打造名片奋勇争先。每周一评,参与广,开卷即见文章。企业平台,人道是,藏龙卧虎之地。字字珠玑,珠撒玉盘,事评论短长。赛马逐鹿,八方英才必至。仰望云飞过处,豪文翰墨点。言散才气,语露锋芒。笔过处,醉了他乡风月。信马由缰,榜上竟题名,江郎梦笔。人生乐事,拙词敬献师长。
一点体会:企业事评,今天我们为何要辩?
对辩题而言,要具体辩题具体分析。对于一些生活性、中性话题而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自圆其说则可;但是对于已经有定论或者已经定出游戏规则的辩题而言,当然就不同了。
辩论者选择正反论述首先去思考,意在笔先。不能选择正确立场和观点去支持正确论点的人,开始就输了。要看清辩题真正实质再去辩才好。
我们搞辩论,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要“道理越辩越明”。自圆其说当然可以,但是脱离了“道”、偏离“理”的论辩,尽管自以为能自圆其说,那也离“辩”的初衷十万八千里了。
我们为何辩?就是要匡扶真理、清扫谬误,如果做不到这点,“辩”就没有原则、底线和力量了。文字再美,没有启迪人、感召人的力量,那也是没用的。
我主持事评的那会,有几期出现一等奖空缺的现象,记忆深刻。现归纳出来,希望对各位事评作者有所启发。
辩题一:“首席工人”制能留住高技能人才吗?
写这篇辩文,一个关键性问题必须提到,这就是首席工人与其它首席的不同类问题。
确立首席工人,首先要看其属性和针对的人群。工人这个群体,可以说在中国除了农民之外的第二大群体。在这么多工人里设首席,真不知道这是鼓励还是招牌。这样的首席即便设了,也是招牌,肯定名不副实。因为首席工人分很多种类,岗位也多,而工人各岗位各工种的技术含量、水平等都不一样,没有统一要求,这个首席如何衡量?拿什么标准确定他就高于所有工人称得上首席?
首席法官,可以拿法官一个标准去选推;首席记者,也是拿一个统计的衡量记者的标准去推选;首席播音,也是可以用这个工种的一个标准来选出,而首席工人呢?是用钳工标准还是车工标准,是数控还是修理?工人行当种类太多,分工太细,能有一个人的本事可以囊括所有工人涉及的所有工种吗?能在这个领域里堪称老大吗?如果不能,那么,首席就是招牌、是幌子,是名不副实。
另外,尽管现在倡导工人当复合型人才,让工人一专多能,但是,隔行如隔山,一个顶级的钳工,他能比一个顶级的车工更熟悉车工吗?所以说“首席工人”的推选标准很难制定,缺少了游戏规则的游戏,能玩吗?
因此,与其说设首席工人,不如说在一个企业里设“首席钳工”、“首席车工”、“首席焊工”来得实在,用这样的方式评定和衡量,也让别人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所以,这期的论述文章都没有看到最关键的一点。道理应该是越辩越明的,可是大家的论辩如果说不到点上,也就缺少了“明”,缺少了引领和启迪。同时也说明本期所有辩论都欠思考,或者说有思考盲点,大多数都在说人人都看到的客观存在,却没有说出许多人看不到的客观存在。
论辩一怕人云亦云、二怕跟风唱赞歌,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而一个目光犀利的好辩手,是要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如果看不到,当然就不会有与众不同的思考,也难有与众不同的论点。
辩题二:企业员工要不要“灰技”?
所谓“灰技”,准确说其实是人与生俱来的才干和优势。综观这期所有辩文,大家似乎还没弄明白灰技的真正形成,仅从使用上论述,难免一叶障目了。
人的文化知识技能可以后天学习,但是人与生俱来的才干和优势却是后天无法学习的。正如同兔子生下来就跑得快,百灵鸟生下来就叫得好,鱼生下来就会游泳,燕子生下来就会飞一样,他们的优势是天生带来的,而不是后天练成的。
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会把百灵鸟训练成歌唱家、把鱼训练成游泳高手,把兔子放到赛场上,这就是因才适用。而一个愚笨的管理者,会费劲训练乌龟赛跑,让鱼唱歌,结果可想而知,费尽心机也不可能达到目的。
一个人的天生优势被管理者看到并利用了,这里便牵扯到了用人的问题。因才适用、扬长抑短,把每个人的优势充分发挥,是管理者的聪明之处,这样会使人的自身价值最大化。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能看到自身的天生优势,并将此和后天学习结合起来,方能如虎添翼,让自己实现价值最大化。而天生优势即文中所说的“灰技”,是不能与其它技能放到一起论的。也不存在谁抵消谁、谁压倒谁的问题。我们总不能让企业管理者对每个人的自身优势视而不见,而去让鱼去赛跑,让兔子学游泳,让小鸟去拉车吧?
现在管理学里有种帮教理论就是:帮助一个人,与其天天帮着纠错改错,不如发掘其自身潜能和自身优势,使用其自身优势,这叫扬长抑短!一个人天天用自身优势为他人为企业服务了,那么,自身短处也就没有了市场,没时间去暴露了。所以,人与人之间,不能无视对方的天生才干和优势,而去强调后天的学习和训练。
国家可以把刘翔训练成跨栏高手,不是因为教练神奇,而是因为刘翔本身就具备天生的优势。同样,13亿人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刘翔的,因为大多数人不具备刘翔所具备的天生优势。同样,社交能力也是一种优势生活中的事实就是如此,有人天生能言善辩,有人天生拙嘴笨腮,把能言善辩的放到谈判桌便是因才适用。
如今,“灰技”得以发挥,也就是一部分的天生优势被人看到,被人使用了。而利用天生优势为企业服务,跟利用专业技能为企业服务是一样的。不能因为企业因才适用了,就说“灰技”压倒“正技”了。这个问题牵扯到管理范畴和人力资源范畴的知识和文化,不与其结合起来论证,那么,这个论证是没有力度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阐述,就是先弄明白,灰技是一个人天生带来的优势和才干,与后天通过学习训练得到的技能不一样的,一个人的天生优势加上后天训练可以登峰造极。换个角度看,一个人天生的优势和才干被充分利用,让自身价值最大化,这是管理上的进步。从“灰技”想到管理,才是我们的落脚点,也是我们企业事评要关注的。
辩题三:企业推行人性化管理还需要“条条框框”吗?
应该说,这是一次有立场性、原则性的话题讨论。没有了条条框框人性化就是空谈,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这个论题有显而易见的对错,如果这点分不清,所有的论述都无价值可言。
综观所有辩文,不是观点完全错误全盘皆输,就是说理不够深度和力度。比如,谷文生写的《人性化管理不是“任性化”》一文观点是对的,但没有说透;李星星的《制度化管理向人性化管理革新:用企业文化管人》一文观点跳出了一般思维,提出了文化管理,但是展开论述似欠功力。
所谓人性化管理不是不要条条框框,而是让条条框框更适宜操作,更适合员工的需要。人性化管理,其实就是让条条框框充满人性、赋予人性,让被管理职工感到温暖,自觉自愿地走进条条框框。人性化管理不是口号,而是要把人情、理解、关注等注入条条框框,而非不要条条框框。
这里可以从泰勒的粗放管理到如今的精细化管理来论述,如今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让条条框框充满了人性。泰勒式管理之所以被指责,就是没有人性化设计,完全是刚性的条条框框。而今天的精细化管理,就充分地考虑了人的因素,考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更考虑了只有在充分调动了人这一主要因素的积极性之后,才能让管理达到精细,这就是人性化。
把人性化注入条条框框,就会产生诸如精细化管理这样的科学管理方式。只有让条条框框闪现着人性化的光芒,那这些条条框框才是科学的、现代的、充分理性思考和智慧的。正如太极图一样,首尾相接、彼此相容。这才是管理的真谛。所以,人性化和条条框框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我们辩论的一个主要宗旨之一,就是弘扬正气、鞭挞谬误,如果我们被错误观点牵走了,那我们也就没有是非了。
希望大家多些集中思考、深度思考、力度思考,不要随大流思维、表面性思维、文字游戏式思维。意在笔先,尤其是思辨性文章,更要如此。
一点期待:做企业和职工喜闻乐见的品牌栏目,我们一直在努力
在与各位作者的交流互动过程中,事评虚心接受每一位网友的批评和建议。我们一直认为,无论是批评还是建议,都代表着大家对事评的热爱和期待,这对推动事评发展很有现实意义。
互动,互动,交流是前提。我们会用心对待每位作者所提出的建议或者意见,以此逐步完善事评的比赛规则,尽最大可能办大家喜欢的事评。平实的语言,用身边事、企业事进行观点论证,都是事评所欢迎的稿件。
应该说,每一位事评作者都期待能获奖,得到大家肯定。但是,如果大家都抱着得奖心态去写事评,就会有其它方面的损失。写稿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无论你是新手还是高手。我们结识大批的编辑、记者、朋友,这难道不是值得庆贺的事吗?一起交流探讨,相互鼓励帮助,这些是每个写作人前进的道路上宝贵的财富,都是重大收获。
经常碰到初写事评的作者有这样的疑问,我在某某大报都能上,而且发了多少多少篇文章云云,为什么在你这里就这么难获奖?
这里,我想告诉每一位事评作者的是: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你在报刊杂志上了,并不代表就适合在企业事评获奖;同样,你在企业事评的稿件,拿到报纸杂志也不一定发表。我们常说,把握主题要求,认真采访,有针对性的写稿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事评三周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岁,新的开始。站在新的征途上,我们的选择只能是奋勇拼搏、勇往直前。就要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新版主王新平、李新宇、孙建国、鲁宝林的带领下,为把事评打造成企业和职工喜闻乐见的品牌栏目而不断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