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读”报中受益 新矿集团:欧阳宝塔
注意找出和分析报纸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高新闻写作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本人在“读”报中尝到了甜头,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多次在《中文自修》杂志、《新民晚报之友》、《中国煤炭报》、《山东工人报》等报刊刊发了一些文章。下面简举两例、交流一下,旨在求教于朋友们。
1986年6月26日《人民日报》转载了新华社播发的《大包干扫除了铁老大作风,上海铁路局放权让利路风好转》的消息,该标题无什么问题,但这个消息的正文报道中却存在着指代不明、前后欠呼应的问题,而使人费解。该消息在介绍了“上海铁路局从6月份……制定措施,认真落实……”这些“面”上的材料后,下面接着写“点”上的材料:“这个站的行李房……”。这里,“这个站”是指哪个站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联系下文:“这些措施使上海站在竞争中显示出生机……”,才使我弄清了“这个站”就是"上海站”。在消息中为了避免同词多次反复,用“这个站”代指“上海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汉语言和文秘、新闻报道等写作中约定和俗成的运用“代词”修辞的一种方法。关键是它所用的位置不对。因为,正确的用法就是:要么是上面用“上海站”,下面用“这个站”代指“上海站”;要么前后都用“上海站”,怎能上面没交待“上海站”,下面就用“这个站”代指“上海站”呢?
1986年10月17日《新民晚报》登了刘伯承同志追悼会的消息。我看到消息标题的引题:“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重大损失。”主题是:“刘伯承元帅追悼会昨在京举行”讣,当即就看出,该消息标题的引题和主题相悖。因为:消息的引题是交待背景,烘托气氛,引出主题,而消息的主题是概括说明新闻报道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事实。此消息的引题“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重大损失”如用在发布讣告时完全合适,而现在和主(正)题“刘伯承元帅追悼会昨在京举行”用在一起,就出现了引题和主题相悖的问题。追悼会上和初发讣告时人们的思想、情绪不是类比和等同关系。如发讣告时,人们是沉浸在悲痛之中,那么,在开追悼会时,人们的情绪就应该是化悲痛为力量,振作起来,消息的中心就要有所侧重,制作标题更不能草率,新闻强烈的政治性就决定了这一点。反之,就会出现文字错误和使人产生错觉。我设想:如把引题改为“业绩载史册,精神励后人”和原主题配合起来,可能比现在的标题好些。《新民晚报》版面小,标题需要精炼,这是一个客观问题,更需要编辑及有关人员词斟句酌,下更大的工夫。我在看到1986年10月17日《新民晚报》的消息后,马上找到10月10日《新民晚报》刊发的刘伯承同志逝世的消息,感到这个标题就很好。引题是:“功高德重,一生光辉,深受爱戴”,主题是:“刘帅不幸逝世人尽其悲”,这个标题无论在政治性等方面都高人一筹,我对此非常佩服。《新民晚报之友》1986年第31期2版刊登了我的《引题和主题岂能相悖》的商榷意见,认同和接受了我的看法。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乃至整个宣传思想工作,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读”报中找出和分析文章中的问题,有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为更好适应新闻宣传工作的需要,创出更大的成绩,我除将把看报中找出和分析文章中的问题这一习惯坚持下去之外,还应在其它方式及途径等方面有所新的继承、延续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