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深圳市慈善会.青少年素质教育公益基金捐赠150万元。
深圳市慈善会副会长姚欣耀在“2013社会力量助推教育创新”高峰论坛上发言。
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郭雨蓉在“2013社会力量助推教育创新”高峰论坛发言。
教育创新:撬动未来的支点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申文峰)11月23日上午,深圳市慈善会.青少年素质教育公益基金在深圳市民中心多功能厅捐赠150万元,专项资助由国内外教育研究机构、教育专家参与的 中国教育创新实践课题研究。
捐赠仪式是在原深圳市政协主席王顺生、原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深圳市慈善会副会长姚欣耀、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郭雨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高宝立、深圳市福田区常委、区社工委书记苗宁礼、深圳市总商会专职副主席薛兴强等共同见证下,隆重举行。
研究项目将特邀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基金会领袖和社会专业人士共同参与设立“社会力量推动中国教育创新人才培育”课题组,专项开展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助推教育创新的前沿合作模式和研究体系,重点开展捐赠项目研发与遴选体系、项目筹资与实施体系、项目评估与奖励体系的孵化与建立,探索在教育界、企业界、公益慈善界搭建一个跨界合作与资助平台,改变当前前瞻的教育创新项目找不到资金、企业捐赠教育前沿和创新项目匮乏、教育捐赠引领作用不突出的局面。
青少年素质教育公益基金主任梁宇东表示,通过资助这样专项重大课题研究,与教育部门共同引导和推动企业/基金会的教育捐赠模式与教育创新项目实现可持续对接与孵化,可以吸引和改良中国年约260多亿元的教育捐赠,使教育领域的社会捐赠更加有效率,更加有前沿和普惠价值,同时发现和培育更多中国优秀教育创新项目成长,发现和引入更多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和资源可以进入中国,可持续助推中国教育创新实践,探索中国教育创新人才的培育。
高峰论坛:关注中国教育创新发展
今天上午,“2013社会力量助推教育创新”高峰论坛于11月23日在深圳市民中心隆重召开。论坛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CSRDC)、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市慈善会、深圳市关爱办联合举办。论坛邀请中国知名捐赠企业、基金会、政府官员和教育界、媒体代表400余人,首次围绕社会力量如何助推教育创新这个跨界主题,进行案例分享与交流,实现跨界联合的合作探讨。
参与论坛的代表们普遍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收入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国企业、社会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已经成长壮大,并积极参与与推动社会各领域建设。中国每年800多亿元捐赠,约36%集中在教育领域,发达国家现代慈善模式的普及,尤其是国际上许多企业在教育领域精彩纷呈的慈善创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和基金会开始意识到,可以在中国教育领域创新慈善模式,以慈善推动教育创新,积聚社会力量与教育界共同探索与助推中国教育创新,共同探索教育社会化合作新模式,共同推动中国创新人才培育和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推教育创新”高峰论坛的教育和企业界嘉宾们
社会力量助推教育创新”高峰论坛的众多嘉宾
回归本源:中国教育亟需社会参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要求推动教育改革,社会大众热切呼吁教育创新,广东省教育厅《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意见》强调改进学校绩效评价方法,侧重综合素质和社会参与;作为国际化创新型文明之城,深圳市委市政府早已出台相关文件落实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正如李克强总理“把市场的还给市场,把社会的还给社会”,教育回归社会是必然趋势;社会建设与人类发展、互联网信息时代与全球一体化,使社会力量和企业捐赠参与推动教育创新的势头更加迅猛,探讨并锁定教育创新与企业公益模式的友好联动和智慧结盟,是创造和引领实现教育创新卓越绩效的重要新生力量。
中央教研院院长助理、《教育研究》主编,中国教育著名专家高宝立表示,中国教育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创新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使命和社会意义的探索,也是真正推进教育发展的机遇。
深圳教研院副院长叶文梓副院长表示:我国教育在知识经济和需要创新引领的当代,需要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把新观念与新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建构新的教育模式,对国家和时代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分析当前中国教育创新模式。
“低效捐赠“:中国企业离有效公益有多远?
现中国年捐赠800亿其中36%左右在教育领域,但93%左右为硬件捐赠(比如建学校买设备),所谓“老教育新设备”;如果借鉴海外企业在教育捐赠的经验,启蒙推动更多中国企业在软性教育与教育创新(比如全面素质教育课程研发开展、教师多元培训与家长融合教育、学生社会活动与公益实践、新型线上教育等等急需的普惠型发展型教育项目),于企业捐赠更有效能,于中国创新人才建设更加有利!企业慈善捐赠如何参与推动解决教育日新月异发展新需求和出现教育社会化融合中的新问题?如何将其在教育领域的捐赠重构为社会投资,与教育界实现共赢?
与会代表表示企业的公益方式应由救助型、直接型转向引领型、成长型公益,企业的教育捐赠应由捐赠项目零散化转向引领模块系统化,以联动一二三部门的社会创新、以催化式慈善推动社会问题的综合有效解决方案。
来源:深圳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