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86|回复: 5

[员工时评] 就业道路在脚下,吃苦耐劳能创业

发表于 2013-11-28 08:00: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就业道路在脚下,吃苦耐劳能创业
      
    1987年出生的袁正琪,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显得比同龄人更成熟,很多人甚至对他的年龄有过质疑。而正是这个带着些许老成的年轻人,大学还没毕业就自己创业,卖过“折优卡”,现在已经走上了广告、传媒、工艺礼品等4个项目创业的道路,公司注册资金也由最初的3万元,发展至现在的100万元。(湖南教育网2月13日报道)
       三位80后的创业故事,让人感动。2008年6月,当时还在就读大二的袁正琪和同样在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大二的常德老乡孙鹏、胡兵一起注册成立公司,新公司名字叫湖南大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命名“大创”,寓意是大学生创业的意思。
      “大学生创业是真正从无到有的过程,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乐趣也很多。看到自己的营业执照、第一次将桌椅搬进办公室、接到第一笔订单、第一次给员工发工资……那个时候,心里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在外面挣多少钱都得不到的。” 胡兵说,创业是一个漫长、辛苦的过程,创业者必须要具备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执行能力、演讲能力和自我推销能力。
      在校大学生创业,已经不是新闻,但取得成功便是新闻,做到学业与创业两不误,更是很好的新闻。他们感叹说:“对于在校大学生,一定要处理好学业与创业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成就的关键往往就在于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大学零散时间很多,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零散时间,千万不能因为创业而荒废了学业。同时,大学生创业还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百折不饶的勇气,往往很多客户就是看中你的坚持,才愿意跟你合作。”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难题。如果说都好高骛远,依恋大城市依恋沿海地区,找工作能不困难吗?可喜的是一些大学生识时务,调整了方向,愿意到西部愿意到企业愿意到农村去创业。如出生于1985年的刘贤,老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山围镇李村,父亲早逝。2007年,刘贤从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次年她在一家知名股份制商业银行云南分行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月薪有多时有五六千元。就在同学们羡慕不已时,刘贤却于2009年毅然辞掉工作回到北流老家,与男友一起种植马铃薯。年收入同样可观。
       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眼光向下,是明智之举。工作没有高低贵践之分,并没有规定大学生就不能干技术活。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苏黎杰到职业培训学校油化专业班学习,学制三个月,实习三个月,然后安排就业,当了一名油漆工,预计月薪6000~8000元。这种就业也是相当不错的呀!养猪业、油漆工、农业等同样可以奉献大学生们的学识,同样可以谱写青春乐章。 就业道路在脚下,吃苦耐劳能创业。
      湖南省邵东县两市镇三小罗立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07:59:01 | 查看全部

花甲老人办学功德无量

花甲老人办学功德无量
       “办民办学校,我们没有大老板动辄上百万千万的大手笔投资魄力,但是我们是用心在为我们村里的孩子和乡亲服务!”在隆回县三阁司乡晨曦小学采访时,我们不止一次听该校的创办者、60岁的老党员曾祥禄说起这样的话…… (湖南教育网2月7日报道)
       这是一所怎样的“民办学校”呢?为什么会在山冲冲里办起“民办学校”?这一定是读者朋友十分关注的话题。
         “民办学校”叫做晨曦学校。该校位于该乡天子山深处的泥斛村,1995年撤区并乡后,这个1300余人的村里便没有了学校,孩子们上学要么乘船过河,要么走二十里山路。上学难,成了山村父老的一块心病,村主任曾老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山窝窝里穷啊,老师不愿意进来,学校办不起来!”曾老说起撤校并区时候的场景。

       2003年8月,曾老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学校没有办起来,娃娃上学苦啊!”于是曾老决定将自己多年的心血和儿女的孝心钱用来办学校以了结这桩10来年的心事。但是曾老的办学却引来了家里人的极力反对,其中最强烈的是他老伴,她甚至一个月不与他搭话。“那个时候哪里来的闲钱办学,我们两口子还要赡养年迈多病的双亲。”曾老的老伴回想这件事总是不无感慨的说。对于老伴儿的想法,我是深有体会的。当年,自己的父亲担任村支书,拿家中急需的熟石灰去修筑沙漠,母亲当初也反对过,不过,后来还是支持的。

        从上述事实来看,这样的“民办学校”是要倒贴钱的,与城市的“民办学校”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这些年来,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老先后从自己本部宽裕的腰包里掏出数万元钱来用于学校楼房补修,操场硬化,校门口泥泞小路的硬化等。除了这些花费,曾老还要照顾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们。
         一个花甲之年的农村老人,倾其所有,办起“民办学校”,解决孩子就近入学问题,谈何容易?近10年的奋斗不息,感人肺腑。“这么少的学生,你不赚还要贴钱呀?”总是有群众这样问起曾老。“我并不为了钱。”曾老憨厚地笑了笑,“我只能说,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国家培育了我,我需要的是感恩,回报社会。孩子们能有地方上学,安安全全,健健康康成长这是我的梦!”
      曾祥禄的善举,感动人心。他的肺腑之言,说出了他为什么要捐资助学的心理。没有一点夸张,没有一点虚伪,只有一腔真诚,只有一腔朴实!
        教育点多面广,哪里有人住,那里就有学校有老师,尤其是偏僻的乡村,经济不发达,有的学校还有危房,孩子们读书还没有安全的环境,教学设施还比较落后,教师的衣食住行还存在问题,严重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公益事业,投入巨大。一个孩子从学前到大学,家庭、社会的共同投资近20万。教育事业虽然国家投入比例逐渐增多,特别是义务教育,国家和地方负担了所有学生的学费,还免收了农村初中学生的寄宿费等。但是,国家人口众多,经济还不发达,教育负担过重,是众所周知的公开事实。因此,我们的教育公益事业大船,要靠众人来撑船!
         鸦反哺,羊跪乳。在某种程度上,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反哺情结”至今仍是维系社会及家庭走向和谐、温馨和安宁的重要力量。 教育事业之所以与时俱进,是与老百姓的全力以赴分不开的,老百姓捐资助教功不可没!
        “曾校长为人厚道,有责任感,我们愿意为他分担!”村里四名年轻的女大学生,受到他的感染,毅然放弃在外面大城市的丰厚报酬,回村与他一起支撑起这所学校。“为自己的家乡做点贡献,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让家乡变得更美好,不仅是曾校长的梦,也是我们年轻人的梦。”
        创办学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曾祥禄等远见卓识人士富有责任感、爱国心、重教情,感恩图报,可歌可颂,值得我们学习!

          湖南省邵东县两市镇三小罗立志
         邮政编码:4228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08:02:48 | 查看全部
谢谢来搞,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08:03:44 | 查看全部
如果您能结合本期话题写一篇事评稿就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08:04:43 | 查看全部
期待您早日加入事评写作队伍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13:43:34 | 查看全部

回 4楼(鲁宝林) 的帖子

罗老师加入,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