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假如制造业得病,请别拿工资说事(反方)
11月15日,经济参考报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他在“中国-欧洲就业与发展”演讲会上发发布了《2013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作为该报告主编的蔡昉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于2004年到来之后,工资上涨迅速,超越了劳动生产率的限度,将加速减弱中国经济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导致经济在工资减速过于剧烈,无异于一种休克疗法。
蔡昉所长毕竟是大家,所言比较书面化,可能不怎么好懂,本人不才,斗胆用“白话文”作一翻译,蔡昉所长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制造业员工的工资长得太快了,这样会加重企业负担,降低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拖累制造业的正常发展,让企业进入步履维艰的发展困境。
如果把制造业发展的困境归咎于员工工资的过快增长,这是一个典型的“自己感冒,却让别人吃药”的例子。中国制造业员工工资真的增长很快吗?从公开的数据看,制造业员工的工资增幅的确可观,都说数字最有说服力,但制造业员工工资究竟增长得快不快,身在制造业界的员工最有发言权,对于这一辉煌数据,许多员工常常表示自己工资“被增长”,难以认同。
我们不否认,制造业员工工资从纵向比,的确有较可观的增长。我所处的县地处内陆省份,有一个年代久远的钢铁厂,老陈从事炼钢工作20多年,工资从当初的每月两、三百元左右上涨到现在的每月三千多元,涨了10多倍。但横向比,差距巨大,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仍只相当于美国的4%左右,增长的空间还很大。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员工工资的增长是在极低水平上的增长,虽然步子较大,但如果放眼世界,绝对差距还很明显。
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不可持续的竞争,会造成企业、员工“双输”的结局,对企业来说,可能会因看不到严峻的竞争而“误判”形势,产生创新惰性;对员工来说,可能会因长期付出得不到对等报酬而影响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心理。
竞争剧烈是制造业界一个不争的事实,要在制造业界站稳脚、立住根,只有靠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这一康庄大道,靠降低员工工资增幅来弥补自身短板的做法,真的不值得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