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呈《工人日报》老师收 每逢佳节倍思“老”
○谭兴元
金秋送爽,菊黄桂香。重阳佳节,我们思念亲人,思念朋友,还思念那些为共和国的诞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老前辈;思念那些为共和国的繁荣和富强立下丰功伟绩的老模范;思念那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默默无闻作奉献的老人们!
每逢佳节倍思“老”。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美德,既可视为伦理道德,也可视为一种高尚文化。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尊老敬老的典型事例举不胜举。老一辈革命家的尊老敬老言行堪称典范,毛泽东同志1959年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毛禹珠老师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人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同志却回答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1962年,60多岁的陈毅副总理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患急病,当日即去看望。他问母亲:“娘,我进来时,您把什么东西藏到床下了?”母亲见瞒不住,不好意思地说:“是尿湿了裤子。”陈毅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条尿裤子,今天我就给您洗上10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就把母亲尿湿的裤子及其它衣服,拿去亲手洗得干干净净。
时下,在一些地方,“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事还不少,在有的家庭中,老人是佣人,儿子是主人,媳妇是客人,孙子是圣人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把老人挤到小黑屋中,还有的不给父母赡养费,更有甚者竟然打骂老人,写下“老不养,死不葬”的决裂书。每闻此类“新闻”,让人愤然。近日,又看到一则消息:一位老大爷中年丧妻后,又当爹又当妈,历尽艰辛抚养两个儿子,供其读书长大成家立业。当老人需要照顾的时候,两个儿子居然将老人当“皮球”踢来踢去,弄得老人伤心而去。这不得不让人想起那首流传诗的来历。相传,白居易年老时,其后人也曾不大孝尽他,病了连饭都不送给他吃。一次,他躺在病榻上看见儿子喂孙子,感慨万千,吟诗一首:“隔墙望见儿喂儿,好似当初我喂儿,如今儿来将我饿,只怕日后儿饿儿。”儿子儿媳听后为之一震,羞愧得无地自容。如今,有的年轻人婚前靠父亲抚养,结婚靠父母操办,婚后生下的孩子仍靠父母伺候,但待父母到了“垂垂老矣”之日,却遭到子女的虐待和遗弃。这种事发人深省。
思“老”贵在敬老。敬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关心、照顾、体贴老年人,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由此,重煤巨能集团川九公司在创建和谐企业,服务和谐社会和荣辱观教育中,把尊老敬老纳入“五好家庭”的重要条件,成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自学行动,在保障老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注重老人的“精神赡养”蔚然成风,公司也连续保持着重庆市“百佳文明”单位和“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这样尊老敬老,就是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规律。关心老人,重视老龄事业,就是关心和重视我们自己。 (赐编时敬请保留文中的“重煤巨能集团川九公司”字样为谢! 全文字符数1260)
通联:重庆渝北区双凤路川九公司党委群工部部 谭兴元
审稿:重庆川九公司纪委副书记兼党委办公室主任 黄祖乾
邮编:401120 电话:023-86012558 130623887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