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狼”真的来了——记金刚煤矿-4111工作面反“三违”见闻 金刚煤矿 李宇凌 “我在采煤队干了这么多年,最怕见到和最不愿见到的就是工人干活出事故。”12月1日,笔者跟在金刚矿采煤一队队长张富强的后面听到他这么感叹。 张富强今年已经40多岁了,上世纪90年代就在煤矿工作。这么多年来,作为一名老党员、“老煤矿”,每次一听到“违章”、“工伤事故”这样的字眼,他的心情就会很沉重。 今年9月,-4111工作面进行支架安装,所遇到的困难是难上加难,矿井的地质条件变化大、倾角度大、机械设备故障多、运输条件不利、工人的操作技能不成熟等方面的因素,综合情况导致-4111工作面初采难度大。那么该队是如何把好安全关的呢?笔者随即跟着该队队长张富强到井下进行了采访。 走在去-4111工作面的路上,笔者见到该队工人走路全排成了一条线,穿戴着整齐的衣帽穿梭在井下的各巷道之间,很像一支行军中的小部队。巷道线路吊挂、单体支架的排列整齐。张富强和跟班技术员王长林就走在最前端。 “说实在的,我们的工人基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们希望他们安安全全地上下班,把自己下井工作挣来的钱高高兴兴地领回去。”在进入工作面之前,张富强告诉笔者:“经过一段时间反‘三违’的引导,工人们脑子里已经有了‘三违’的概念。但有时候部分工人图懒省事,误操作等事情还是时有发生。” 走进-4111工作面,笔者见到一排排液压支架整齐地排列着,犹如钢铁长城一般。一台割煤机正停在那里,等待割下乌金。据现场工人介绍,该工作面长达121米,共有70台液压支架,溜子72栋。由于现在正处于试运行状态,一个班只能割1刀煤,生产煤炭200多吨左右。在经过该队工人按部就班的一番紧张准备工作后,煤机开动。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和一阵阵煤屑飞舞,一幅令人震撼并且优美的生产画面便展现在笔者眼前。 李其彪是该队的一名80后职工,趁着他单独工作的时候,笔者问:“你们觉得最近反‘三违’力度怎么样?压力大不大?”年轻矿工李其彪回答说:“现在队里可真比过去严多了,队里出台了刚性制度,要求班长、副班长每个月必须抓 ‘有质量’的三违和隐患,每月有40公分的指标。现在我们工人都在注意着呢,以后养成习惯就好了。说心里话,严反‘三违’最终还是为了我们好。 ” “该队自2008年以来就杜绝了重伤以上事故的发生,如何进一步在抓好安全三基工作,夯实安全基础的情况下多出煤、出好煤是该队所有工作的核心。“凡是‘有质量’的‘三违’,肯定有其普遍性,我们抓到这样的‘三违’,都要认真开会进行研究,制订针对措施,防止再次发生,也让职工心服口服。要抓就抓‘有质量’的‘三违’。 ”煤机隆隆,在暂停的间隙,笔者碰到该矿矿长邬康明正来巡查安全,他向笔者道出了抓“有质量”的“三违”的原因。 “我们矿建立了严密的反‘三违’体系,积极营造抓双基、反‘三违’、保安全的氛围, 要求各区队将反‘三违’工作的重点放在违章操作和违章指挥行为上,提高质量,加重处罚,让‘三违’人员丢面子、丢票子,直至丢位子。此外,该矿每月排出井下重点头面,充分利用考勤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掌握干部入井和深入重点头面情况,重点督办管理人员下井及跟班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到位。同时,机关各部门在反‘三违’、揭隐患上面也有很大的效果,截至12月1日,我矿揭隐患已达16369条,反三违达2609条,有效了的遏制住了安全隐患。今年年初我们出台了《金刚煤矿反三违管理办法》,10月份,我们在党政联席会上进行了补充规定,给每位下井的科管人员下指标,即“1、2、3”隐患指标,就是非生产口管理人员下井揭隐患或反违章1条/次,生产口管理人员2条/次,基层队队干3条/次,这样有效的将有些科管人员下井“走田坎”的工作作风即使得到了改变,在作风督察上,我们严格履行职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唯有更严更细更实,才能有效遏止零星事故的发生。抓双基,反‘三违’只有更严,才能收到更好效果,等工人养成习惯了就很难反弹。明年我们准备进行“班组自助管理”、“行为规范”、“执行力建设”、“全面预算管理”、“精细化管理”等进行严抓、严管,我常说一句话‘没有不适的员工,只有不到位的管理’,只要企业做到了精细化,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促进职工规范操作,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号召大家一起严反‘三违’,我想,我们煤矿的‘严冬’一定会挺过去的。”邬康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说道。 一路上,邬康明矿长与随行的科管人员、张队长等一起探讨着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事,一晃眼已经过去4个多小时了。 笔者感悟,作为煤炭企业,始终是“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管理出安全、效益”。先谈带指标运转的人员有哪些。一是煤矿职权部门,二是煤矿管技人员。那么在反“三违”工作中,“三违”的形成是多方面的,要多从职工角度看待问题,多从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上看待问题,有的时候矛盾产生引起的最终结果,却直接体现在基层普遍发生的问题上,“三违”屡禁不止就是个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