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60|回复: 0

德国技工的水平  北京技工的基地——中国-德国北京电器模具技术培训中心办学特

发表于 2008-12-4 16:05: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德国技工的水平  北京技工的基地
——中国-德国北京电器模具技术培训中心办学特色

中国-德国北京电器模具技术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德北京培训中心)是中德两国政府扶持下的第一个职业培训合作项目,是在中国推行德国先进职教模式最早的学校之一。25年来,中德北京培训中心一直坚持“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办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校坚持学习德国双元制25年来,结合我国国情,创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使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办学活力,越办越好,为此受到国内企业界的欢迎和德国合作方的高度评价,被广泛赞誉为“中德职业技术教育合作成功范例”。目前,学校已经为首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数千名技术骨干,成为北京市培养有职业道德、有技术专长、上岗就能顶岗的培养优秀青年技工的特色技工学校,适应了首都企业飞速发展的技术要求,毕业生供不应求。
在北京市国资委、市人事局、市教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在北京市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京仪敬业电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政府、德国 GTZ”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使我校由原来占地仅仅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扩建为专门为教学与实训服务的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其中用于实训的现代化实验室、实操实习场地达到3000平方米,设备总资产达到2800万元。
25年来,中德北京培训中心由于坚持学习德国双元制培养人才,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被业内人士和新闻媒体赞誉为“在极其困难条件下,始终如一坚持学习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经验,使‘双元制’在中国生根、开花、创造职业教育奇迹的技工学校”“中德北京培训中心成功坚持德国双元制的典型,为我国正在开展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新鲜经验”。回顾25年来走过的艰难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引进国际先进职教模式并与中国具体国情有机结合,已经在面向企业生产实际办学、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培养高质量中等技能型人才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教学定位:中级层次,高级目标
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必须有掌握制造技术的高质量的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只有经过先进的中等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25年来,中德培训中心培养出一批批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在学校初期技能考核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就得到过德国行业考试委员和德方负责人的一致赞扬,无论中外考官,对学生质量的普遍评价是: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培养的人才,技能水平与德国技工水平基本相当,多数毕业生已经达到了德国技工水平。
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培养的学生之所以技术水平高,来源于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教学思想定位。中德北京培训中心认为,培养中级层次的技能人才,必须参照高技能人才的层次目标,这既可以保证中级目标的实现,又可以给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铺垫进一步提高的台阶。瞄准技术精湛,出类拔萃能力标准。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企业需求,展开教学工作。
为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建设大飞跃,在与德国方面合作期满后,近年来,我们学校在改革教学大纲,编写校本教材,创新课程设计等方面,在不失德国双元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这就是,学校在明确实行“双元制”模式,按照中德合作项目的目标要求开展教学的同时,结合国情,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计划及教学讲义,翻译、编制并开发出“模具制造”和“电子电气技术”两个专业全套的培训计划及教材。编制出实验实习教学计划、实习教学大纲及图册。学校编写的专业教材,充分适应了国情特点,又贯彻了“双元制”模式的精髓。事实证明这种改革适应了我国企业发展需求,用人单位纷至沓来,毕业生供不应求,有的毕业生成为多家企业争相聘任的目标!许多企业主动要求“定单”,为此,2003年,中德北京培训中心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确定为人力资源供给基地。
在教学环节上,我们发挥学校设备先进,种类齐全的优势,让学生全面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在规定的学制里,学生能够学会车、铣、磨等机床和数控机床的使用,培养了真正具有复合能力、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同时也为他们进入企业后搭建了前进平台,这些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立即适应岗位,大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
由于我校编写的校本教材适应了企业技术基本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很多学生毕业多年后仍然把教材摆放在工作台的明显位置,他们说:“这些课本是我们工作后随时查阅的工具书!”“这些课本不但帮助我们随时解决工作难点中的基础原理,还是我们不断提高技术的基础工具书!”学生们的评价说明,我们的教材改革是成功的!
1989年中德北京培训中心两名毕业后留校的青年教师在参加全国青年组钳工技术比赛北京赛区选拔赛中荣获北京市的第一、二名,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受到了北京市的表扬,每人并得到了工资晋升一级的奖励。1990年开始,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应届毕业生在参加北京市工业系统北京市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钳工组技术比赛中,连续三年荣获北京市的第一名。此后至今,中德北京培训中心的应届毕业生连年参加北京市的应届技校毕业生的钳工组的技术比赛,连年获得前几名的好成绩。如今,我校已经有30%的毕业生走上了一线领导岗位。
培养过程:教会做人,学会做事
“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在于,学生在整个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学员以正式工人的面目出现,在生产实际的环境中,养成规范、细心的劳动习惯,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工作责任感。因而,教学过程需要始终如一地贯穿德育特色,注重素质提高,形成人才的综合能力。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首先在学生入学教育中明确,进入技工学校就是要做一名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明确做一个技术工人同样光荣,同样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作为的人才。配合“明确的培养目标”我们还开展了许多思想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文明与我同行”;新老学生交流会“毕业学生谈工作后的体会,在校学生谈如何迎接走入社会的挑战”;专题讲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做好走向企业的准备”;以及请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作专题讲座“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素质及企业管理”等。同时参加SMC公司举办的培训班,让班主任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及要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并召开“如何培养适应市场与企业需要的人”的班主任研讨会。实践证明,我校在“双元制”模式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质量意识,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双元制”模式的主要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以实践为主,重点是实际能力培训。所以,我们在处理技能与理论课的关系时,坚持技能课优先,理论教学只有为理解实际操作技能需要时,才在技能课中传授,一些不是必需的内容既占用有限的课时,又会被忘掉,可以删减,对必须的基本理论内容,还有增加。这就是“双元制”的精髓之一,也是与国内传统教学认识的本质区别!
我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中,还以工学交替保证学生的技能水平,以课程的综合性保证学生文化知识够用。
比如模具制造专业,我们按照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而不是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理论教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30%,实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70%。教学课时是每周两天理论课、三天实习课。教学模式强调技能的综合,知识的综合,实践的综合。
我们改革学科体系的课程,把凡是专业教学用到物理、化学、电工、机械以至电、气焊等知识统称为专业知识课,无论专业绘图课、计算课、知识课上,先就每一个题目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然后再实习,理论教学贯穿于实习教学中,突出实用性,并服从于实践与技能培训的需要,服从就业与发展的需要。
我们取消了学科式课程的限制,学科教学内容变成了综合性学习项目,内容为岗位的实际需要服务,因而不必再用大量的学时,按每一个单科分别讲授。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方式,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在实习中时时能够结合工作的需要,如工艺是否合理,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及公差配合等各种问题应用相关知识,既培养了动手能力,树立了前一道工序为后一道工序服务的思想,又培养了耐力与合作精神;既体现科学文化,又体现职业道德与工作要求,使教学更加具有了职业教育特点,更加符合了职业教育的规律。
在中德双方教师共同努力下,我校结合国情改革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得到德国合作方的赞许与肯定。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成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枝奇芭!
师资队伍:双师素质,能讲会做
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就培养不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规律。中德北京培训中心现共有教师40人,教师队伍由企业选拔并送到德国培训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核心骨干与近年来学校招聘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结合,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具有精湛的技能并能随时掌握企业科技变化,及时反馈教学的,真正“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校合作期内,我校尽最大努力派出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及香港地区培训、进修。同时,在学校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把教师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校内开办各种师资培训活动,如:新入校教师“双元制”模式的教学法培训,计算机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新知识新技术培训;教师观摩课切磋技艺的实践培训;教师到企业深入实际提高技能的岗位培训等等,通过培训加深了教师对“双元制”模式内涵及观念上的认识,增强了教师理论及实操双重教学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及整体素质。
我们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贯彻“双元制”模式的教学思想,因而培养出了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进而在以实践为主的教育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了“手把手、放开手、育能手”的教学方法。
手把手——即学生初期接受训练时,教师边讲边示范,每一工件、每一环节循序渐进,无论是钳工基本技能、机床操作还是模具装配,全部都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当场纠正,手把手地教会学生规范操作。
放开手——即学生在车、铣、磨、钳、数控加工、模具装配各工序训练熟悉的基础上,学生接受任务式教学,从制定工作计划、备料、加工到装配,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育能手——即学生在掌握广泛的基础技能后,通过考试、参加技术比赛等进一步强化基本功训练、加工技巧训练、工艺排序训练及学习精密测量技术等,要求精益求精,培养学生成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复杂问题的技术能手。
1988年以来,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因进行的职业教育改革成绩显著曾荣获了机械工业部颁发的“教育改革先进单位”奖;因采用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方法,培训出的技校毕业生成绩显著,多次获得了北京市政府颁发的“育人奖”,在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北京市技工学校评估中被北京市教育督导办誉为北京市技工校“精品校”。
德国“双元制”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因为两国国情的不同,也有一些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方面,因此,我们以学生为本,对“双元制”模式进行了一些本土化培育。
1、改革招生办法,降低学生学习成本。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班级学生人数有着严格的规定。按当时培训条件,协议对我校的规定为每班16人。在经济发达的德国,这个规定可能是适当的,但对我国来说,该规定有以下几个弊病:学生学习成本费用加大;实验、实习设备开出率低;毕业生数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不能有效地帮助国家解决初中后学生分流困难;对课堂教学气氛、班集体观念、教师授课情绪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995年开始,学校改革了招生办法。将班级人数由16人增至3035人,实行职业技能测试自主招生;根据学员在入学时的动手能力测试,学校把他们归纳为技艺型、智力型和技能型或劳力型学员,有针对性地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生源扩大后的教学效果。
2、落实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成才。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生源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如何提高职业教育水平,让每个人都能成才?经我校多年来探讨,形成了因材施教、因材成才的有效方法。
首先,学校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与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对少数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学校适当修改教学大纲,必要时甚至取消原班级建制,对他们进行以综合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基本就业能力,尽最大努力使其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以达到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走进人才市场,达到就业目的。其次,对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高一个档次,传授更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如网络工程师认证,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气动技术等。为尽量拓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学校在组织学生除毕业时取得双证外,还联系社会办学单位尽量给学生创造取得电工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各种机会。第三,对在校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学校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取得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和能力,并进一步对他们进行德文的强化培训,送到德国友好学校进修。
3、保证技能训练,加快完善实训条件。“双元制”模式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生产技能。当企业不具备合作的条件时,我们采取在校内建立实习工厂加强实训,以保证学生本应在企业完成的生产技能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后再下厂实习。
为保证招生人数增加后,仍做到“双元制”教育模式不变,做到实习、实验一人一工位,学校加强了实习场地建设,通过扩建教室和实习场地,增加实习工位,购置实习设备,自制实习教具,提高设备利用率等形式,克服了招生人数增加带来的不利因素。学生人数增加后,某些实习训练受到场地规模的影响,学校对某些实习场地范围不大,工具使用方便的实习课(如我校电子技术方面的课程),采取把实习课搬进课堂的办法进行,效果很好。经过实践证明,没有使实习结果受到影响。
目前,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已开办了包括中、高职在内的5个专业,中等职教层次的专业有: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电子电气、汽车维修;与北京电大远程教育合作开办的大专层次的专业有:数控技术、汽车运用工程。现有在校学生576人。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北京市的制造业,特别是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急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高级技术工人,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在重点抓好三年制培训技术工人的基础上,扩大地域招生,立足北京面向北京周边地区(山西省、河北省等)选择优秀的生源,采用“双元制”的培训模式,定向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近年还采取招收高中毕业生在校一年强化,在企业一年实习的形式,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目前已有三届强化班毕业生都已分配了工作,并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根据目前大学毕业生毕业后职业技能有待提高的现状,我们还将与工科院校联合,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技能培训,使他们增长操作技能和实践知识。
综上所述,我校在坚持学习、引进德国双元制25年的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德国技工的水平  北京技工的基地——中国-德国北京电器模具技术培训中心办学特色”一定会继续为首都的经济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