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感恩生活
刘佳跃
现在,也许是生活日渐丰足富裕了,这反而滋生了一些人拈轻怕重、挑肥拣瘦的惰性习惯。而且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生活太苦、工作太累了。而我不同,我与改革开放这个关键词是同龄人,并且其间经历了许多生活的艰辛与磨难。苦难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时刻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悟生活、工作的快乐,见证每一个时刻的变迁,并因此汲取了无限的动力源泉,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愈发奋斗不止,向上不止。
猪食锅里煮鸡蛋的故事
小时候,鸡蛋是一种奢侈品。那时家里养着几只母鸡,每天早上喂完食后,母亲都要把每一只鸡拎起来,把一只手指头伸进母鸡屁股“探蛋”。母鸡下蛋的地方固定在猪圈楼上的稻草堆里,每次听到母鸡“个个大,个个大”的叫声,母亲高兴,我们也高兴。母亲高兴是因为把鸡蛋拿到乡场上卖掉后,我们的学费、笔墨纸张费又有了着落。我们高兴的是又可以偷一个鸡蛋来改善生活了。那时偷来鸡蛋不敢明目张胆地用罐子煮,而是放在家里熬猪食的大锅里,扒拉几勺猪草盖着煮。煮熟后,悄悄拿出来放在口袋里,躲到房后的墙根下,小心翼翼地剥开皮,一只鸡蛋几个小伙伴分着吃,有时分配不均,相互间被打得鼻青脸肿或被告发的事时有发生。也有自己独享一个鸡蛋的时候,剥开蛋壳,舍不得一口吃下,一个鸡蛋往往可以吃上一天一夜,现在想起来,真是可怜得不行。
鸡蛋挂面的故事
挂面就是现在的面条。在我出生后近7、8年的记忆中,面条是平时生活中一种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吃鸡蛋挂面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那时面条常常被当成“下饭菜”来吃。煮好一钵面条往桌上一放,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你一筷我一筷往碗里夹,而碗中盛着黄橙橙的包谷饭,面条一进碗里,细碎的饭粒就蚂蚁缠蚯蚓一样密密麻麻地黏在面条上,我们就形象的将其比喻为“蚯蚓泥打滚。”要吃鸡蛋面要等有客人上门,而且必须是那种最亲近或者是德高望重的客人才能享受这种待遇。每有客人来家里,我们几兄妹就哪里也不去,舔嘴咂舌地等着享受一顿美味。但是那时候的人朴实的很,烧很少的一点猪油,两三个鸡蛋,炸一炸往里掺上一大瓢水,然后把煮熟的面条往里一倒,就是鸡蛋挂面了。客人当然是最尊贵的,一碗两碗盛下来,就只剩下一点鸡蛋汤了,但是我们却吃得像山珍海味一样香。
“拐洞拐两”(7072)的故事
小时候,和父亲到小镇上的邮电所给远在北京的表叔发电报,只听见发报员大声地喊着“拐洞拐两,两两拐拐洞”之类的语言符号,花了将近半个小时才把电报发完。那时偌大一个镇就就邮电所一台电话,打电话时一会转这里,一会接那里,有时还半天打不通。不过那时看着两边隔着千山万水的人都能够说话,心里对电话的神秘伟大佩服得不得了。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我们的长辈以及我们这些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一辈子都在向往的生活图景。而如今,随便走进哪一家,家里宽敞明亮,电视、电脑、洗衣机、冰箱、手机等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物件。每天的饭桌上,鸡鸭鱼肉应有尽有,甚至吃个鸡蛋、买只鸡都要讲究生态营养了。猪食锅煮鸡蛋、鸡蛋挂面、“拐洞拐两”等历史痕迹已经成为一个模糊的符号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去。然而生活是一本书,需要时刻翻读温习,忘记意味着背叛,生活再好、再富裕,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不懂得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悟、感触生活,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会自怨自艾,玩物丧志,甚至被动挨打,因此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精神焕发起来,卯足了劲,在党的富民政策和大好形势下,为把我们生活、栖息的这片土地建设得更美好、更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