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9|回复: 0

(网虫)宜昌小学生七成成“网虫” 最早3岁就会上网

发表于 2013-12-7 18:01: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核心提示

10月24日,新华社发文称,数据显示,我国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超六成10岁前“触网”,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数据一经发布,在网络上形成热点。10月24日、25日,本报记者对城区四所小学学生进行随机调查显示,受访学生中,近九成触网,其中经常上网的学生达7成。调查显示,在家长们担忧孩子们“屏奴”化、上网成瘾的同时,自己无形中又成为幕后推手,“屏奴”幼龄化正给家长带来一系列的烦恼……

以深度的眼光探寻热点和焦点

宜昌小孩七成经常上网玩游戏、看影视占主流

“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超六成10岁以前‘触网’,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在现代人被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电子屏幕包围而成为‘屏幕奴隶’的当下,这组调查数据凸显了我国‘屏奴’群体日益低龄化的新趋向。”——新华网10月24日电

网民低龄化趋势在此数据公布以前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0月24日、25日,本报记者先后对城区位于铁路坝、三江、绿萝路、葛洲坝等4所小学的23名一至五年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其数据也相当震撼。

接受采访的对象年龄:6岁3人、7岁12人、8岁及以上8人。

最开始上网的年龄段:3-4岁9人;5-6岁8人,7岁及以上6人。

孩子们上网频率:经常上网的16人,占70%;较少上网的4人,占17%;几乎不上网的3人,占13%。上网的方式主要是电脑和手机。

家长对孩子上网所持态度也不一:持支持意见者4人占17%;中立(适当限制)12人,占52%;反对的7人,占30%。

孩子们上网主要做些什么呢?

受访孩子中,上网时间主要用来玩游戏的有18人次,占78%;看动画片、动漫、电影等有12人次占52%;提到查资料学习等有5人次;其中还有3人次表示通过上网与朋友聊天。

触网大多因为长辈推动“屏奴”低龄化家长很担忧

“3岁的时候,孩子拿着手机上网,点着屏幕玩游戏,听着音乐还能翩翩起舞,长辈们都夸孩子机灵。”市民黄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是自己和家人一手推动孩子上网。

黄女士介绍,孩子今年读小学三年级,网龄已近5年。当初让孩子上网,是哄孩子开心的方式之一。然而,进入小学后,孩子接纳新生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不仅能轻松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而且还记住了不少游戏网站。孩子有时候上网的理由也很有“说服力”,称自己不上网,到了学校和同学们没有共同语言了。

与黄女士相似,年轻妈妈刘女士8岁的儿子已经读小学三年级,孩子5岁时第一次触网。她回忆,因孩子特别好动,便用手机、平板电脑打发孩子让其安静。结果,孩子进入小学后,反而将上网当成是与家长谈判的砝码。在学校获得表扬,回家便嚷嚷着要上网;亲戚朋友夸奖,回家要求上网;外出不吵不闹,回家依旧要求上网……

当孩子成为屏奴后,受访人群中,近八成学生家长表示出对孩子上网的担忧。影响视力,孩子对网络信息缺乏判断、对网络产生依赖等,成为家长最大的担忧。

与此同时,也有两成家长表示,孩子上网应该鼓励,但应适当引导。学生家长陈女士表示,其孩子目前读五年级,每周限制仅周末能上网2个小时。她同时表示,这也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的交流引导,不能有失偏颇。

“屏奴”低龄化是双刃剑艺术化引导或是关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毛白杨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其接受咨询的“咨客”中,小学、初中的孩子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其中不少孩子的心理、行为的改变,与网络不无关系。这也是“屏奴”低龄化的一个征兆。她说,过于低龄上网,一旦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超越现实,并与现实脱钩,孩子很容出现孤僻、不易交流、抵抗社交及运动等情况。

毛白杨介绍,当家长开始责怪孩子网络成瘾时,没有想到,最初的成因却是由父母和社会促成的,所以在从小习惯的养成、娱乐的培养上,父母不要贪图捷径,要有耐心,身体力行地陪伴孩子,以取代电子产品。流行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悠久岁月里沉淀下来的那些真正温暖的方式,才是最滋养人心的。

葛洲坝实验小学校长徐萍多年前开始关注网民低龄化趋势。她告诉记者,“屏奴”低龄化乃至幼龄化早在四五年前已开始显现。面对网络屏幕前的孩子,应该辩证看待。一方面,孩子需要接触网络,掌握这一接触世界的途径。同时,也要看到,一旦孩子沉溺网络屏幕,将很难自拔,对自制力、意志力、注意力的培养有很大的阻碍。

在徐萍看来,艺术化地引导孩子接触网络是关键,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理性上网的搭桥者。她说,让孩子离开网络、不再接触屏幕显然不现实。在这样的前提下,家长成为孩子触屏的关键。在不打扰孩子独立“触屏”、上网的情况下,家长适当控制上网时间,事后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上网的目的。在以后的上网中,家长可以尝试与孩子培养共同的兴趣点和话题,让孩子利用网络对这些话题、兴趣进行挖掘,让孩子明白上网的目的。

来源:三峡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