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32|回复: 16

【记者观察】班组转型: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本报记者  张 敏

发表于 2008-12-12 17:01: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何把制度管理变为职工的自觉约束甚至习惯行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班组职工用创建班组特色文化的成功操作告诉人们:只有当制度真正规范一种行为、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思想时,才能真正形成班组的核心文化,而由制度转变为习惯的关键,便是把触摸职工心灵的思想交流贯穿于执行制度过程的始终
班组转型: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

■本报记者   张 敏

          12月3日,记者走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宁静、严肃的气氛中,开始接触营造这种气氛的班组,感受百花齐放,各呈特色的班组文化。
         该技术研究院一院有54个单位、1856个班组,每个班组都是根据本班不同的业务特点创造自己的班组文化,有的凝重高远,有的恬静幽深,有的轻松欢快,有的简洁流畅……而不同的文化风格却都有着相同的文化表现力:活力四射!在这条生命力欢畅跃动的文化之河中顺流而下,记者在其源头感受到今日班组文化由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靓丽转身———

  静水流深  润物无声

          特车事业部十五所科技信息班组的业务内容是翻译、检索、成果管理等,要求情报人员潜心钻研,具有扎实丰厚的专业底蕴。根据这一特点培育出的班组文化其内容特色是:静水流深。全班人员沉浸在这样的文化形态中启迪心智、追求和谐。
        专利检索,有时一个专利说明有上百页,需要一页一页下载,工作过程很枯燥,就在大家都想找到一种简便的方法时,这天,陈大川高兴地跳起来:“快来看!这个好用,从这里搜索……”他边说着边把找寻、下载的软件和使用方法告诉了大家。这种组内知识共享的做法已成为科技信息组七名职工的工作习惯。
          “以前是制度要大家这样做,现在是大家自觉自愿地这样做。”组长周媛说。
          而由制度转变为习惯,要靠大家对班组文化的共同感知。周媛说:“在这个过程中,我是用与组员不断交心的方法和自身行动让大家逐渐接受的。”
          周媛所说的方法就是把制度化的“物”的尺度变为职工自主自觉的“心灵”尺度,用润物细无声的心灵交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执行制度的始终,对个别不遵守规章制度的职工,主要是耐心的说服教育,这个过程不要怕反复,也不要动不动就罚款、扣奖金。这个话题让  周媛想起13年前她刚进班组时的情景。
          当时,中国航天事业正处于低谷,研究所人才流失严重。她的很多同学纷纷到外企或出国。就在她感到前程未卜时,老组长对她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而做情报工作想要出成绩就一定要踏踏实实潜心钻研,更要耐得住寂寞和外界的诱惑。”这话让她曾想躁动的心回归于如水般的沉静。没有大道理,没有硬性制度,可她却留了下来,耐住了寂寞,在班组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沉入“水”中刻苦钻研,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了解了所内所有的技术专业,引进了大量科技资料,为后来研究所将特种车作为发展主业做出了情报人员的贡献。
          她担任班组组长后,一遇到违反班组制度的人和事,她就会学着老组长的样子循循善诱地做工作,了解原因再慢慢引导,绝不用制度惩罚。慢慢地,班组的工作特点和职工的性格特证竟相互同化、交融,构绘出一幅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的美丽图画。
          长期潜移默化、深入细致的思想引导,让班组职工从心里接受、理解了约束自己的各项制度,并把这些制度内容融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挑战高端  追求成功

           一部十一室班组的业务内容是弹道设计,弹道设计决定了火箭怎么飞,其探索的对象是太阳系的诸多特性。根据这个业务特点,这个团队的组员们设计了弹道特色文化。把班组成员比作行星,根据每颗行星都有独到运行轨道的特点,让众多行星构成太阳系大家庭。以达到每个人都自觉主动做好每一件事,从而实现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同步谐振进而使班组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有机生命体的目的。
           “怎么才能减小火箭飞行中的气动载荷?”“火箭高空风补偿的最新方法是什么……”12月3日下午,刚刚参加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一部十一室的班组职工,此时又在进行火箭高空风补偿设计方案研讨,副组长何巍博士向主讲人周天帅硕士的提问,把研讨会主题推向高端……
          “像这样不同业务内容的研讨、交流在班组中会随时展开,而且不讨论出满意的结果,无论多晚大家都不会离开。没有制度要求,都是自觉自愿的。”班长陈风雨介绍。
          记者从采访中看出,这个团队所表现出的“挑战高端、追求成功”的文化特质,是通过加强凝聚力,把曾经的制度转变为职工工作习惯实现的。具体做法就是:努力提高本组的科研水平,让职工充分体现自身价值,使职工看到曾经遵守制度的作用不仅使自身修养水平提高,而且还能看到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回报。
          加强凝聚力首先是“把工作中的外围打扫干净。” 陈风雨说。在这个班组里,无论谁家有了事,比如人际关系需要理顺,买房子、装修等活怎么干等,都是让大家共同出主意,时间长了,职工们竟然习惯了用好的工作方式设计、安排家庭生活,用好的家庭生活思路和习惯去处理工作矛盾和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了快乐生活、快乐工作的一体化。
          除此以外,“ 技术问题从来不推到组外解决,一定要在组内解决,不仅解决,而且还要把中国从没有的航天技术研究到顶级水平。这里的每个职工都明白:如果在这个岗位做不好,就意味着哪天火箭就掉下来了……前辈是这样做的,我们也毫不含糊。”30岁的陈风雨说起自己班组追求创新、做到最好的文化内容时神色尤为激动。
          陈风雨在与大伙一起研究弹道技术的同时,还根据弹道原理,把15个人形容成15颗行星围饶班组“追求创新、进取”的共同理念和精神创建班组文化。他还注重每位职工的活力和个性发挥,针对每一位职工的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实行异化管理,使每一位职工沿着最合适的“轨道”不断前进。
          目前,这个班组几乎每人都有自己的科研成果,有的成果甚至达到世界高端领域水平。
          “当我们有所懈怠的时候,这个文化氛围是绝不允许的。”陈风雨说。
          一流企业靠文化管人———记者曾听到的这一前沿性说法,如今在这里看到了足以印证的事实。“把制度管理变为员工的行为习惯,这里面就是文化在起作用。”研究院工会副主席钱玲对记者说。

塔河采油二厂金牌团队文化有魅力
r1310.gif
        成立七年、连续三次被中石化评为金牌采油队的塔河采油二厂采油一队一直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富有现代企业意识、科学发展观念和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班组文化,初步形成了文化建设体系和团队文化氛围,使队伍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辐射力大大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增储上产,连续六年实现百万吨产量,连续七年实现超产。李高波  李守虎  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2 17:08:29 | 查看全部

Re:【记者观察】班组转型: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本报记者  张 敏

学生认真学习张敏老师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2 17:09:16 | 查看全部

Re:【记者观察】班组转型: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本报记者  张 敏

学生认真学习张敏老师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2 17:30:09 | 查看全部

Re:【记者观察】班组转型: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本报记者  张 敏

认真学习完张敏老师的好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2 18:09:32 | 查看全部

Re:【记者观察】班组转型: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本报记者  张 敏

认真学习张老师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2 21:13:13 | 查看全部
认真学习张敏老师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2 21:41:17 | 查看全部
认真学习张老师的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2 22:13:07 | 查看全部

Re:【记者观察】班组转型: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本报记者  张 敏

没有太看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3 09:24:28 | 查看全部

Re:【记者观察】班组转型: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本报记者  张 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3 16:36:20 | 查看全部

Re:【记者观察】班组转型: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本报记者  张 敏

认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