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16|回复: 0

深圳首位本土院士:深圳有培育高端人才的土壤

发表于 2013-12-21 00:50: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刑丙银
  昨日,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主任郭仁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连线郭院士,对其做了专访。下面是访谈录。
  谈当选:我更适合做学术
  记者:您获知当选信息时是一种什么心情?
  郭仁忠:在外地出差时,我的学生发短信告诉我当选了,心里既高兴也平静。前段时间,网上也传了一段时间“增选院士名单”,心理上也有了准备。作为一个学术上的最高荣誉,这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和压力。荣誉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责任是对未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记者:从武汉大学2014年博士招生计划来看,您在今年也招博士生了。
  郭仁忠:是的,今年招一个博士生,虽然在1996年调入深圳,但我在武汉一直带着博士生,一年招一个或两个博士生。从当老师,到从政,这么多年,虽然职业变了,但我一直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个人认为自己更适合做学术,也想更多地回归学术。
  记者:您对未来工作有哪些规划?
  郭仁忠:从博士生招生方向来看,一个是三维地籍理论与方法,涉及土地管理。另一个是城市规划在线模式,涉及城市规划。我是希望能在这些研究领域,从新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并作出学术创见。
  谈深圳:这里有产生院士的条件
  记者:您认为深圳能出产更多院士吗?有什么样的条件能出产更多的人才和院士呢?
  郭仁忠:其实要明确一点,不是说一个人当了院士后,授予某个称号后,他才是人才。只要他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受到同行的认可,他就是人才。
  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好,市委、市政府一直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并且为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各种政策和配套设施。此外,深圳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城市,其特点是宽容和包容,任何一个人才来到深圳之后,都能找到一种归属感。这些都为培养和发展人才提供了氛围和条件,在将来也有可能出产更多人才和院士。
  记者:据您的了解,深圳在哪些科技领域最有可能出院士?
  郭仁忠:深圳在电子信息、生物医学领域、建筑设计等行业和领域,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有些在国内是相当先进,甚至顶级的水平,我认为在这些领域都有可能产生本土院士。
  记者:院士与城市竞争力关系如何?
  郭仁忠:院士是一个城市学术与技术的代表之一。当然,反映一个城市创新和科技能力的指标是多元的,产生院士,只可能说明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能力和实力,但不能作为唯一的指标。一般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在学术创新色彩浓的城市,产生院士的情况较多。但经济发达不是产生院士、涌现一流科技人才的必要条件。
  简 历
  郭仁忠,1956年生,江苏盐城人,地理信息工程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从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调入深圳市规划国土信息中心担任负责人,现任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副主任、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筹)主任。先后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专业论文100多篇,他引2000多次。19次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国际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作为深圳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信息化工程的项目负责人,他为深圳成功实现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国土资源,这也是国内第一次成功范例。
        来源: 深圳特区报网络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