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成名路径不同:陈佩斯靠体制 郭德纲靠市场
陈佩斯依靠体制内节目“春晚”大红大紫陈佩斯堪称中国最早一批“星二代”,他的父亲陈强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佩斯很早就开始主演喜剧电影,但电影屏幕终归有限,陈佩斯一开始并没获得全民关注。
1984年,陈佩斯以小品演员的身份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搭档朱时茂表演了小品《吃面条》,由此一炮走红。与赵本山不同,陈佩斯的表演展现了都市小人物的生活,独具个人特色,他由此被视为“小品王”。借助春晚的平台,陈佩斯真正成名了。
陈佩斯之所以成名,靠得并不是市场选择,他依靠的是体制内节目春晚。春晚由中央电视台主办,曾长期占据中国人除夕夜的电视屏幕,成为国人必不可少的春节作料。但春晚是独特的时代产物:首先,春晚的主办方中央电视台是国家传媒机构,肩负着体现党和国家政策的任务,需要做到上情下达,因此春晚具有明显的政治功能。其次,春晚的节目需要遵循广电总局(现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指示,由各省市选送节目,某种意义上春晚是各省电视台政绩的体现。第三,春晚本身是一种体制,从节目选取流程到演员选择,遵循的都是体制的办法。
整体而言,春晚具有较强的垄断色彩,不是每家电视台都可以办这样一台联欢晚会。因此春晚显示出了强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传媒业和娱乐业尚不发达的年代,春晚成为演员成名的最佳途径,春晚可以捧红一个人,捧火一首歌,制造各类新名词。陈佩斯正是借助春晚红起来的,因此得罪春晚主办方,就是“自绝于人民”。
郭德纲借助互联网 依靠市场成名郭德纲从艺很早,但成名比较晚。2005年之前,郭德纲便在电视台录过节目,但当时的郭德纲并无大众知名度,他的小剧场也只能说是惨淡经营。郭德纲成名始于2005年,而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
2005年,中国当下最知名的视频网站相继出现,视频网站的出现为郭德纲提供了新的媒体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口口相传,郭德纲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最后受到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媒体关注,郭德纲火了起来。
郭德纲成名并没有依靠体制,他与体制的关系看起来也不佳,因此成名之初他常常以“反体制”的面貌登台,讽刺同行,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这种行为使郭德纲显得与众不同,在民众中知名度日渐提升,最终成为了角儿。
郭德纲的成名之路与陈佩斯有很大不同,得益于时代的发展,他并没有依仗体制,而是借助新兴的互联网,在网民和观众的推动下成名,他具有草根和市井的气息。可以说,郭德纲的成名是经过市场检验的。郭德纲对此心知肚明,因此他骂电视台,骂记者,骂媒体,但从来不骂观众,相反每次登台表演都要先感谢自己的“衣食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