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34|回复: 1

爷爷·父亲·儿子

发表于 2008-12-31 13:57: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爷爷·父亲·儿子
新矿集团宣传部:商霞
        冀家祖孙三代都在泉沟矿采掘一线上。
  冀慎永是爷爷,老家在羊流镇芦庄村,在农场干活是一把好手,1958年泉沟矿招工,就被村里推荐到矿上,20出头的他便从此当上了矿工。采煤、掘进他都干过。那时候正是生产大跃进,一个月进尺多少,能出多少炭,成了每个人的荣辱榜。冀慎永没有多少文化,可有使不完的力气,生产从来不缺位,下一次井不到15个小时不肯上来,渴了随即拿起攉煤的铁锨接点顶板上的淋水解渴。有重活累活的时候,他抢着干,有人问他何苦如此拼命呢,他笑笑说:“谁叫咱是班组长呢。”到了发奖状、给荣誉的时候,他就悄悄地走开,有人问他跑什么,他还是笑笑说:“谁叫咱是班组长呢。”他带的班组经常受表彰、上广播。一个班上的工友们可是乐和了。
  就这样干了8年,他的身体累慌了,患上痨病。矿上的领导照顾他,把他安置在工作轻快一些的职工食堂。干了四年食堂,他按捺不住了,还想上一线。矿上考虑到他干生产实在,家庭条件又不好,同意他从事井下巷修等一些辅助工作。他家里在农村,上有一个奶奶、父母,下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尤其是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年年岁岁,他都不忘矿上的照顾和家庭的嘱托,安全下井,安全上井。岁岁年年,从家到矿上30里路,他都走着赶班,不知道遇到了多少风霜雨雪,更不知道磨烂了多少双鞋,一晃20年又过去了,他老了,该退休了,他又把儿子送到了矿上。
  冀承峰是冀慎永唯一的儿子,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来矿上玩,觉得当矿工还行。谁说不是呢?“工人吃食堂”是最令村里人羡慕的。童年的时光匆匆过去,1985年,那年他21岁,经媒人介绍,和西张村的孙其梅见面了,并认定了这就是自己命中的女人。媒人是这样形容这个姑娘的:孝顺、实在、能干、初中毕业,父亲也是矿工。第一次见面,冀承峰也没看出什么,也不可能看出什么,他几乎就没敢抬头看,平素风风火火的小伙子,在一个姑娘面前便成了温顺的小绵羊。他们的婚姻关系就这样定下来了。接着冀承峰去了云南昆明的几个厂子打零工,凭着一股子力气劈铁,赚了不少钱。昆明环境好,工作又多,可一段时间下来,就是觉得心中有种牵挂放不下。于是他拿起笔,笨拙地写出了给心爱的人的第一封情书。将近三周后,家乡的孙其梅收到了信,看着那么憨厚的男人温情脉脉的表达,心中更加认定他了。冀承峰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未婚妻的来信成了他和家里互通消息、互告平安的唯一渠道。
  父亲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身体也不好,在父母强烈要求下,冀承峰回到了羊流镇,接了父亲的班,做了溜子工区的一名安装工。1988年,他23岁,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带着希望和新鲜下了第一个井。黑、闷、潮是他上井后对于井下的全部描述。想起打工时的轻松自在,说什么也不想再下井了。冀慎永开始苦口婆心地劝告,渐渐地冀承峰也明白了,自己也到了男大当婚的年纪,再说父母年纪大了,需要自己照顾,更何况在矿上工作养老有保障。打定了注意,他就踏踏实实做起了矿工的工作。二是这年他和孙其梅结婚了。结婚的时候,仅配上了基本的生活用品,最珍贵的可能就是那四床新被子。妻子很懂事,缺什么,从来不和父母闹意见,总是攒够钱,再去添置;与老人有矛盾的时候,妻子也从不吱声,相互体谅一下也就过去了;家务和地里的农活,妻子都能一把子抓好;妻子也很体贴,他上班三八制倒,妻子不管凌晨还是晚上都会做好饭菜给他带上。家中有这样的好妻子,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赶30多里的路,他都习以为常。三是这年他有了儿子,名叫冀先进。儿子出生时,他正在井下挥汗如雨,取这个名字也是希望儿子将来争当先进,有出息。
  工作不到四五年,他就做了班组长。可惜好景不长,1994年泉沟矿受当时煤炭市场的影响,效益不好,他主动下了岗,赋闲在家。种地,家里一共不到两亩地,自谋职业,没有那么多本钱。再三考虑,他借了8000多元,加上自己的一些存款,买了辆20马力的拖拉机,拉沙卖沙。沙不好卖,油价也高,妻子有时候埋怨他。他一边忙于消解家庭矛盾,一边奔波着赚钱糊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一年到头,没有什么时间照顾儿子,眼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也越来越调皮,他心里急火了。
  冀承峰常说:“乘着大船好出航”。是啊,单位就是一艘大船,船只有大,才有能力抗击风浪。1996年,矿上形势好转,这对冀承峰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不仅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而且工资翻了一倍。他干工作更认真了。他买了摩托车,以前用一个小时的单程,现在只用半个小时了。这年秋天冀承峰所在的12人班组遇到了他们平生最艰巨的任务——10天内把4采-450水平用完的设备拆运出来,井下巷道压力大,水深达50公分。任务艰巨,工期紧迫,他们就没日没夜的吃住在井下,用了8天就把设备拆运完毕。当时他们只有一个念头,设备晚运出一秒,矿上的损失就大一笔。
  9年如一瞬。时间已经到了2005年,矿上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河南开矿,冀承峰主动报了名,对于初衷他一点也隐讳,就是想多为家里赚点钱,到了现场,那认真劲可一点也不含糊。这里条件太艰苦了,没有房子,他和工友们凑活住在当地人废弃的破窑洞内。扎根先得盖房子,那一个月内,冀承峰的扒了好几层皮,脸在黝黑的皮肤下面不仔细看根本瞧不见。因为父亲有病,母亲年高,妻子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就回到了泉沟矿。刚回来,他就申请到掘进一区三队一组从事一线生产,这期间他不仅认识了很多新的工友,还自己摸索钻研了很多维修方面的知识,从一个安装工转向了维修工。在7205上风巷放置回采面开拓巷道,在淋水大、坡度25度左右、旁边还有老空巷道的7209下山边探边掘,这几年他什么样的事情都遇到了。他的班组长于相兵常说:“什么工作交给老冀,放心,他干活实在,安全意识强,维修技术过硬,连开个绞车还是他最稳。”他的工友王战乐是2006年矿上新招的劳务工,刚上岗时,心里有些胆怯,冀承峰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他注意安全,工作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他们闲下来的时候经常聚在一起喝喝茶水,打打牌,扯扯呱。
  时光荏苒,冀承峰的儿子冀先进,也到了该工作的时候。先进高中没毕业,就下了学,这让老冀两口伤恼了很久。先进一开始在青岛的一家食品厂上班,工资一个月不到700元。可他对于青岛这个城市很满意。父母就不这样想了,孩子大了,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毕竟不是常法,于是老冀两口经常打电话给儿子讲道理。先进慢慢也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对于家庭的这份担子,他还是要坚强地扛起来。他于2005年年底到了矿上的掘进三区。下第一个井之前的那个晚上,全家未眠,冀承峰一遍遍地告诉儿子下井时要注意安全,听师父的话,遵守规则等等。说得儿子睡着了,冀承峰一个人咂摸着自己说给儿子的话,似乎从哪里听过,想起父亲,这条硬汉子生平第一次摸了眼泪。
  先进下井,坐着猴车到工作面,大巷里有人行道,10米一个灯,干净、亮堂,下井的队伍整齐有序,谁也不用怕掉队。工作都是由师傅带着,师傅时刻注意着新工人的学习进度和安全状况。先进先是在掘进三区掘进迎头上了个把月班,后又经过专门的机电培训到了机电工区做了维修工。现在扒装机、风管、溜子、皮带、线路,先进几乎都能修了,他说维修线路开关的挑战性最大,他要好好向师傅学习,向前辈请教。最让先进的高兴的是,现在他上大班了,工资赶上父亲了。最让冀承峰满意的是调皮的儿子工作以来,和自己一样月月靠班。
  为了照顾儿子,2005年底老冀在矿上中心宿舍区单身宿舍楼租了一间房子,妻子从村里搬来。孙其梅很高兴,她说:“儿子住单身,我们两口子一起住,公公干了一辈子矿工,赶了30多年班;丈夫干了半辈子矿工,赶了17年班;儿子干了个开头,我们一家团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0:51:27 | 查看全部
现实中,这种三代人同在矿山工作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的故事总觉得那般亲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