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2|回复: 0

(网友)网络征婚风险难以规避 单身者去哪儿寻找另一半

发表于 2013-12-28 12:57: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爸妈,我暂时嫁不出去!要是我说万一我要晚几年结婚,你们先别急,我说的只是如果。可能与我相遇的路上困难重重,你们那苦命的半个儿子,不是已经披荆斩棘,就是在准备动身的路上了……您二老能不能不急,稍稍等着他点儿?”这是近日微博上流行的一个热点话题。

又到年底,找到带回家的另一半了吗?这是不少单身人士的一大烦恼。

网络征婚风险难以规避

“今年又没剩几天了,还单着,过年真不知道怎么回家!”每到年底朋友聚会时,都会听到这样的抱怨。

“我今年估计不回家过年。不带对象回去,家里的亲戚朋友都会把焦点放在你身上。”33岁的吴先生说,天天都得上班,周末还得加班,哪有时间出去找对象?

像吴先生这样忙于工作的人不在少数。“工作忙,朋友圈越来越窄,只好把目光投向网络世界。”吴先生说。

据称,2013年中国婚恋交友网站营收规模可达12.3亿元,到201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亿元。可见,婚恋网站交友已经成为颇为流行的交友方式。

为了体验网络这个陌生社会的相亲,近日记者在国内某知名婚恋网站注册了一个账号,发现可随意填写年龄、学历、婚姻、薪资等个人信息,通过手机验证后,就显示注册成功。随后网站工作人员会打电话来咨询核实会员个人信息。记者发现,如果本人要说谎很容易就能蒙骗工作人员,网站工作人员很难确认会员身份的真假。

第二天记者再登录时,收到不少陌生人的来信,有的甚至直接上来就写在北京有两套房子,月薪两万左右,身高180cm左右……典型的高富帅。记者在网站浏览了一圈,高富帅、白富美举不胜举。

记者的一位男性朋友,也是一位资深网络相亲达人,在各大婚恋网站泡了几年后,他得出了一句非常偏激的概括:“在网上寻找对象的人中,90%的男性都是为了骗财骗色,90%的女性都是真心诚意的。”这样的说法固然很是偏颇,但女性在网络征婚中的风险及弱势可见一斑。

36岁的王女士,在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考虑到再婚可能会影响子女的情绪,多年来一直单身。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在异乡带孩子的她,倍感生活的艰辛,同时迫于家中老人的催促,有了再婚的想法。2013年1月,王女士在某实名制婚恋网站上结识了网名为“懂爱男人”的宋某。宋某在婚恋网站上的注册信息为:35岁,加拿大国籍,某知名外企部门经理,月收入两万元,并发布多张在别墅、豪车内的自拍照片。网络交谈中,在得知王女士离婚后独自抚养子女的经历后,表示十分敬佩和同情。不久,两人见了面。宋某向王女士表示,“希望你能给我照顾你和孩子的机会。”这再一次打动了王女士。

从两人相识开始,宋某先后以各种理由向王女士借走近15万元钱财。2013年9月,当警方找到王女士时,她才明白自己受骗了。看似美好的一段爱情,最终却是一场骗局。

在接受公安机关询问时,宋某承认他只是一名高档住宅小区的保安,在该婚恋网站上的学历、护照、工作证明均系伪造,在网站上所发布的照片也是在趁别墅、汽车主人不注意时偷拍的。“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吸引征婚者的注意,骗她们些钱,我根本就不会和她们结婚。”

大成事务所卢明生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参与网络征婚的单身男女不可轻谈钱财,要提高法律防范意识,不要轻信对方的一面之词。对于对方所提供的身份证明和展示的个人财产,应向相关的登记部门予以核实。虽然部分征婚网站以推出“实名制交友”、设立“危机预警机制”、成立“防诈骗小组”等方式,自主对网站内的诈骗活动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此种防护措施因婚介机构并不具备国家公权力机关的调查职权,且网络平台存在较大的时空差距,所起到的防范作用十分有限。

卢明生提醒在网上寻缘的单身人士,要提高维权意识。在网络婚介诈骗案中,受害人因顾忌面子不报警或未及时报警,使警方错失侦查时机,令犯罪分子逍遥法外的情况并不少见。遭受诈骗后,受害人应及时报警,并妥善保存与犯罪分子交往过程中所掌握的身份信息、钱财交易证据,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

婚介所可能遇“婚托”或“被婚托”

王女士的遭遇只是遇人不淑,还有不少单身人士遭遇黑婚介所。为了抢夺市场,一些婚介所还会派出“婚托”吸引客户。这些“婚托”有的专职,有的兼职,每天以不同身份到不同婚介公司扮演征婚者。

某知名婚恋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有22.6%的女性和42.5%的男性认为,与网上认识的异性初次约会最担心遇上“婚托”。

哈尔滨市阿城区的市民小阳今年30岁出头,看到不少朋友已步入婚姻殿堂,他也开始着急。为找到另一半,小阳在阿城区的一个婚介所登记了信息。1月初,婚介所的老板安排他和名叫小燕的女士见面,小阳给婚介所交了500元中介费。见到小燕的第一眼,小阳就对其一见钟情。小燕说话慢声细语,初次见面就对小阳关怀备至,小阳以为就此找到了人生伴侣,两人开始交往。

交往不久,小燕就提出要买手机和戒指。这让小阳非常为难,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000多元,还要付房租。但为了“人生伴侣”,小阳还是咬牙拿出了为数不多的积蓄。他想,这些要求都满足了,双方关系应该就稳定了。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几天以后,小燕又主动打电话,说要买衣服,向小阳要了500元钱。之后不久,小燕又打来电话:“亲爱的,我逛街时把包弄丢了,生活费都没了,你给我点钱花吧!”女友没钱,作为男朋友义不容辞,小阳又给了小燕2000元。

认识半个月,为给小燕买戒指、手机、金项链、金耳环等,小阳花掉了自己几年来的所有积蓄近两万元,可这并没有打动小燕的心。一天,小阳打电话约小燕吃饭,可她的手机已关机,之后,就再也没有开机。小阳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便报了警。

据小阳介绍,他当初也不是一点儿都没有怀疑,只是每当他起疑心时,女方就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跟他好好过日子。确定受骗后,小阳找到婚介所,可婚介所的老板说,她也联系不上女方,而且她曾经叮嘱过小阳别上当,甚至还教他找理由回绝女方的无理要求。可小阳太过实在,轻易就相信对方的“甜言蜜语”,闹到最后“财情两空”。

因为频繁被曝光,如今,婚介所里的“婚托”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人们对“婚托”的警惕性也越来越高。婚介所发现,使用“婚托”的冒险性太大,又想出了新的损招:让自己注册的会员去做“婚托”。他们把一些条件不错的会员“筛选”出来,作为“种子选手”重点推荐,吸引其他会员约见。而婚介所则在约见之后,尽最大努力将双方“搅散”。于是,“种子选手”就会继续去与其他会员见面。这些“种子选手”成了婚介所不花钱雇佣的“婚托”,他们每天忙着见面,盼望能遇到知己,其实,他们的真情都是在“演戏”,“热情”的“红娘”则是幕后的导演。

专家认为,到婚介征婚首先要查看其是否具备合法的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其次要留意婚介的经营场所是否固定,以免发生纠纷时人去楼空;第三,在择偶时要验证对方相关证件。此外还应留意婚介所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信誉等。如果在婚介活动中上当受骗,应当及时报警或投诉,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传统相亲难免种种尴尬

随着网络征婚金钱诈骗、感情欺骗和个人信息被盗等问题的报道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单身人士从传统熟人社会相亲,到网络陌生人社会相亲,又回到了传统的相亲模式。

“传统的相亲比较好,至少不用担心对方会骗你。”采访时,不少女性朋友更倾向于传统相亲模式。

曾经尝试过网络上的交友平台,在遇到过不靠谱的“婚托”后,老家在江苏,1981年出生的小刘更相信面对面的交流,“隔着屏幕你猜我的想法,我猜你的心思,太累!”

小刘在人群中显得有些茫然,面对单身男女,要迈出互相认识的第一步很难,“连男孩子都抹不开面子,大家都含蓄,最好还是能够有针对性地分板块,组织坐下来好好谈谈。”小刘说。

熟人社会相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需要认识大量的朋友,通过身边朋友不断地去扩大交际圈。可对于30多岁的凡凡来说,却是难事。

“在北京待了快10年,也没几个朋友帮忙介绍。”30多岁的凡凡告诉记者,因为大学不是在北京读的,老家也不是北京的,家里的亲戚朋友想帮忙也帮不上忙。

更让凡凡烦恼的是,即使身边朋友有认识合适的单身朋友也不敢轻易帮忙介绍。小凡向记者讲述了她一位朋友的经历:这位朋友好心帮忙介绍,两个年轻人开始感觉都不错,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多,每次吵架,都要去找介绍人调解。从此,这位朋友再也不敢轻易当红娘了。

“就怕这种!介绍好了你就是好人;如果今后不好了还反过来怨你。”当过媒人的陈奶奶告诉记者,有时候介绍的双方中,如果一方很满意,另一方又看不对眼,满意的那方就老要媒人去跟对方说好话;对方又明确表示不合适,媒人的处境就很尴尬。

不过对于27岁的小韩来说,熟人社会相亲就是麻烦事。“为什么不喜欢传统的相亲?因为是熟人介绍,如果没看对眼很难推脱。” 小韩说。

从国外归来的小韩,今年27岁,不仅长得漂亮,学历又高,家庭条件又好。单位不少同事得知她没对象时,都争着抢着为她张罗。本来就不想相亲的小韩,最后因为一位长辈非常热情地帮她张罗,小韩实在推脱不了,只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了。

“一见面就知道没戏,可吃完饭对方还非要跟你再聊聊。”小韩很尴尬,明明她的态度不是很热情,对方还是很积极地套近乎,真不知怎么去拒绝,很多时候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

“哎,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另一半!网络上寻找担心不靠谱,现实中圈子太小,单身的没有几个,我的幸福到底在哪里?”27岁的单身女孩敏敏的感叹,道出了许多单身人士的择偶困惑。(本报记者 王慧莹)

短评

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阵痛

不知不觉中,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了“陌生人社会”。单身女孩敏敏关于“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另一半”的感慨,正是这种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出,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关系社会。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民间“熟人好办事”的说法,正是对熟人社会的一种朴素表达。在“熟人社会”,征婚大多通过熟人介绍,因为知根知底,被骗的风险相应降低。

随着城市的扩容、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个人生活半径的扩大、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一天、每个人身边都遍布形形色色的陌生人。社会学家认为,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印证这一结论的有力数据是:截至2010年底,全国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已达20多个,其中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已达2000多万。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关于“陌生人社会”则有一段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处于“陌生人社会”中的单身人士为了满足自己的婚恋需求,选择了陌生人交友的网络征婚,这种形式取代了传统的熟人介绍,成为相亲形式的主流。

然而,“陌生人社会”的特点又导致了网络征婚最大的风险和弊端——可信度差。因为在“熟人社会”,更多地可以通过道德来实现自律和他律,而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会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

为了规避风险,许多单身人士又从网络征婚转而回归传统相亲。然而,依赖于“熟人社会”的传统相亲又有其面窄人少的局限,很多人不得不感慨“生活圈子”太小,可以选择的人太少。

在这种传统的“熟人社会”满足不了,“陌生人社会”靠不住的尴尬处境下,单身人士该通过何种方式寻找另一半?如何保障他们的择偶安全呢?

在这个从“熟”向“生”转型复杂多元的过渡阶段,择偶不妨通过多种渠道实现,既可以借助陌生的网络结识,也可以通过熟悉的人脉牵线,还可以委托专业婚介公司寻缘,或者兼而有之,互为补充。简言之,就是不拘一格,多管齐下,全面开花。

而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建立起法制的权威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通过强化公序良俗、加强道德的力量以应对“陌生人社会”缺乏自律他律的精神;又要增强契约意识,以避免“熟人社会”讲情不讲理的弊端。如此,才能让单身人士择偶择得放心。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