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30 14:26:26
|
查看全部
与乌金对话三十年
与乌金对话三十年
——访合阳公司掘进队副队长杨延虎
本刊讯 (陕西陕煤澄合合阳公司 张新红报道)身高不到一米七,看起来,显得尤为瘦弱,上
身披着一件已经被洗得褪了色的蓝色工服,头上戴着一顶
“黑”色矿帽,远远只能分辨出白色的牙齿,他站在那里仿
佛是一尊雕塑。
12月13日,在这间被矿工兄弟亲切称为“矿工之眼”的充灯房内,笔者感受到乌金滚滚的光和热在这位普通劳动者身上透出的亮度和温度。
而这位劳动者,在这个地方一干就是30年。
他叫杨延虎,是合阳公司掘进一队副队长。
30年来,他一直在用生命诠释着“工人”这两个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不近人情胜有情” (小标题)
30年前的陕南商洛黑龙口镇刘村村口,纯朴憨厚20岁的农家子弟杨延虎,在春风中,告别家人,前往合阳县合阳一矿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井下采支工。临走时爹娘叮嘱他,要好好干。就是这简简单的四个字,一直成为他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用汗水、执著与敬业,不断探索煤海深处一个又一个难题,逐步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综掘机应用方面,掌握了很高的操作技能,工友们也亲切地称他为“杨师傅”。
每当说起杨师傅,他所在的区队里没有一人不伸大拇指。
俗话说的好,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笔者很是好奇杨师傅为何会如此受工友们敬佩。于是,次日早上六点十分,笔者跟随杨师傅一同下井。
走进杨师傅抓管的1505回风工作面,偌大的巷道整整齐齐,甚至找不到一处可以挑剔的毛病。所干的活跟他的性格分不开,心细如发,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私下跟工友聊天中,得知杨师傅还有一个响亮的外号——老虎。“在师傅眼里,‘问题’就像是自己眼里的一粒沙子,根本容不得。更别说是谁‘三违’了,只要是被他发现,一定会严肃处理。”徒弟苏学良告诉笔者,去年11月份,我在使用综掘机割煤的过程中,为了图懒省事违反措施规定,一次割了三架棚,被到工作面检查的师傅杨延虎发现并立即进行了制止。苏学良想,自己和师傅师徒关系这么多年,好几年的感情了,怎么说也得留个面子。哪想到师傅说翻脸就翻脸,不仅劈头盖脸地熊了我一顿,还把我送进了“三违”学习班学习,白白损失了好几百块钱。为了这事,我郁闷了好一阵子。可过了一段时间,我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师傅这么做还不是为了安全,如果当时工作面岩性不好发生掉顶、片帮,受伤害的首先是自己。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小标题)
1980年,杨师傅刚来煤矿时,对井下工作一无所知。但是,生性不服输的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这些以前见都没见过的东西。
设备资料,使劲翻;读书笔记,使劲写;技术要领,使劲学。一连串的“使劲”向师傅请教,他终于得到了师傅的悉心教导。
在和杨师傅交谈中,发现他有一个习惯,不喜欢把学到的东西记在纸上。“书本与操作、理论与实践,永远都有距离,写在纸上的和实际干过只是每个人学习方法不同罢了,我这人就是闲不住,我更喜欢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来实践自己的思路。”他告诉笔者。
在听了这句话后,就不难理解杨师傅为什么总喜欢趴在设备上搞研究,也更能理解他为什么在这儿一干就是30年,并从一名一线普通工人一跃成为队上的技术“一把手”。
近几年,随着煤炭行业的不断进步,对这些从事井下一线工人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能力要求,矿上每每购进掘进新设备,杨师傅总是第一个“打头阵”,认真琢磨和尝试用新的技术来提高掘进速度和单进进尺。
“在以前,矿上的环境很差,和杨师傅同一批招来的工人有的调走了,但他还这么兢兢业业地干着这份工作,而且一干就是30年。”
工作30年来,没人知道杨师傅干了多少活儿,解决了多少难题,只知道现在的他依然用那份执着,在合阳公司百米井下书写着别样的青春风采。
采访结束后,笔者再次凝望这位蹲在衣柜前抽烟的的杨师傅,他的脸上依旧浮现出坚定的、一丝不苟的表情,似乎正在向我们诠释着劳动背后的熠熠光辉。
同事评说:
杨队作为一名澄合的老工人,对待工作,他就像一个拧紧发条的钟表,从不知道停歇。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澄合人的奉献精神,使我这名刚刚加入澄合的新工深受感动和鼓舞,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应该怎样去工作,该怎样去努力,怎样去学习。
——合阳公司掘进队实习技术员 章 鑫
“出身不论高低,品德先行,能力不论大小,尽心才可”这是我师傅经常和我说的一句话。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作为一名矿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加强学习,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合阳公司掘进队二班班长 苏学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