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32|回复: 0

[心灵之约] 夜读电话簿/雷抒雁

发表于 2014-1-6 16:45: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县城的夜极静,不似京城昼夜都是车声隆隆盈耳。偶尔几声鸡鸣犬吠,把夜推得更深更静。
  一觉醒来,看看表已是凌晨四点,窗户一片黑暗,曙色尚远。翻身又睡,却怎么也睡不着。打开灯,游目室内,都是常见的一般宾馆的简单布置。心想找一本随身携带的书来看,懒得动,又怕一看书更睡不着了。瞥了一眼床头柜,见上边有一本这个县城的电话簿,六十四开本,小小的,一伸手便拿了过来。说实话,这个县城是第一次到,绝无亲朋近友,更不会给任何单位和个人打电话。电话簿是工具书,单调枯燥,翻两页,或许会重入晨梦,当是催眠的良方。这是经验,过去失眠时,总是求助枯燥或无聊的读物帮忙。谁知,这回错了,这小小一册电话簿,竟让我一读睡意全无,合上册页,已是旭阳满窗,两个多小时过去了。
  电话簿的前十多页不用多看,无非是县里各领导机关部、局、室、办的公务电话。小县城没有多少工商企业,两三页纸头就翻了过去。剩下的便是个人电话,有名有姓,几近300页,确实让人读出兴趣。
  算了算,这些按姓氏笔画排序的个人共有20350人,是个不小的数字。这个县城不过四十多万人。除去老人、儿童,青壮年不会超过二十万。如果按家庭计算,一家四口人,县城里也就十多万户家庭,以平均每家一部电话机,差不多该有两成多的家庭有了私人电话。在一个还不很发达的农业县来说,这该不算是个小数字了。因为还有许多家庭会因为家庭成员有手机,也就不安装座机了。将这些人家算在一起,有通讯工具的家庭所占比例还得大。我查了查县里一些领导干部给我的名片,他们的电话号码,并不在“簿”上,这些电话未在计算之列,说明电话入户的比例又得大一些。
  接着,按笔画、序列读下去,先是“丁”,后是“刁”,“于”“马”“云”“元”“尹”“开”“毛”;直到最后一个姓“瞿”,十八画。
  这一读,读出些名堂。
  先说“姓”。一共234姓,远远超过百家姓。
  许多姓不常见,如“平”、“未”、“岁”、“苌”、“贡”、“直”、“春”、“宦”、“暴”、“骈”。中国地方大,人口众,历史久,日常所见姓氏,多是大姓氏,小姓颇新鲜。
  姓氏中,又多有同音不同字的。如“扬”与“杨”;“臧”与“藏”;“元”与“原”;“左”与“佐”。这“侯”姓竟有三种:“侯”、“候”、“缑”。这些姓氏,不知其渊源与来历。初,以为是写错别了,细看不在同一笔画,且各有一些人群。只怕以声呼叫起来,很难分清。
  数数人头,第一大姓是“李”,2537人。占了总人数一成还要多。二是“张”,2177人;三是“王”,1980人;“刘”是四,975人;随其后的竟是“杨”与“石”,都是五百出头。
  电话簿,是最自然的抽样调查,应该具有较准确的代表性。我想,如果让我到村镇去作姓氏调查,怕也没有这么准确。当然,最准确的该是公安机关的人口统计表,那是另话。不过电话簿上有名有姓的人,当是二十岁到六十岁之间年龄的为多,是这个县最有活力的一批骨干,代表着这个县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最活跃的生产力。
  再说“名”。这便有趣,也多麻烦。
  麻烦在于同名同姓的多。比如你有个朋友在该县,他叫“张海军”,你来访友,却忘了他的电话号码,正好有这一本电话簿,翻到这一页,你会惊叫一声:我的天,17个张海军,17组电话号码,该拨哪一个?只有挨着拨,如果运气不好,也许你得拨错16个,让16个人不耐烦地说:错啦!你得说16声:对不起!第17个也许会是他。要找“张建军”,你得拨14次;“张建国”,12个;“张保庆”,12个;“张保国”,11个。
  这倒引发了我的兴趣,不厌其烦先将“张”姓重名的一一数来,从一对重名到最多17个重名的,共计297组。如果平均开来,每组以3人计,这“张”姓里重名者几近千人。占了差不多张姓总数的一半。
  就单组计,“张”姓的重名率还不算最高。冠军应属“朱”姓的人,叫“朱东海”的共有20人;亚军是“王”姓与“李”姓:“王建国”18人,“王建军”,18人;“李海军”18人。“张海军”只能是季军,17人。
  这真让人迷惘,县城地处中原,远离大海,这起名时,何以独钟情于“东海”与“海军”?
  放下小册子,我闭目养神一会儿,有一阵忘了读的是电话簿。那些纸上抽象着的名字符号,幻化成各种鲜活的人物活跃在眼前,这些身体结实,面色黑红的中原汉子,端着大碗吃面,扯着嗓子唱戏,对生活充满着乐观与自信,让人喜爱。猛然一惊,想起刚才翻看的是一册电话簿,眼前的人物又一下子模糊了。因为在一个名字后边,竟有十多个不同的人喊一声,呼啦全都围上来,真不知谁是谁了。
  我想把这个小册子定为废品。比如一本很实用的地图册,七八条路都是同一个名字,怎么走?比如孩子们的教辅材料,同一个题目,后边有三四个不确定答案,怎么答?又一想,电话局有什么办法?人家如此起了名字,难道编印电话时可以改动吗?唉,我上边举的例子也只是张家李家,其实,几乎每个姓氏里都有一大堆重名的。
  问题出在哪里?我又翻开电话簿。
  看看名字的第二个字,“李”姓里,只“文”字就有79个字;“长”字70个;“红”字,62个;“王”姓里,也是“文”、“志”、“红”一行下来几十个。那“国”字便有百把人。有了“国”字,下边加“军”字,“王国军”10人,加“伟”字,“王国伟”4人;至于“王国庆”就上了十人。
  看来第二个字的雷同,几乎决定了第三个字选择的狭窄。“李”姓第二字“和”,后边一律是“平”,这就使8位“李和平”比肩而立。
  县城的这本电话簿,可以是了解我国民间姓氏的一个样本。从起名字,可以窥见祖国、英雄、时代以及传统道德这些理念在人们心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也可窥见在企求平安、顺畅和发达兴旺等志向上,人们价值观与审美观的趋同。
  但是,名字毕竟是一个人独特的个性符号。过多的雷同,会给自己、社会和别人带来诸多不便。我阅读的只是一个县城的人名簿,推及全省、全国,同姓同名又岂止成千上万!
  一本看似枯燥的电话簿,读得我全无睡意。又是喜又是忧。据说这里去杞县不远。我不知我是否是染上“忧天”之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