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7 07:48:32
|
查看全部
“五华”启示:
什么造就了“五华”?
为什么是“五华”?为什么是深圳?
这是“五华”以及深圳面临最多的提问。“五华”的成长各有特点,优势各有所长,但造就“五华”现象同样也有着许多共同点。
启示一:“五华”是坚持市场化导向的结果。
深圳一位老领导曾说过,“参天大树”绝对不是在温室里能够培育出来的,更不可能在花盆中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总能长出几棵大树。而“五华”,正是从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大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法,代替过去的基础性提法。“五华”能够做大做强,归根到底是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企业奋斗的结果,也是深圳多年坚持市场化导向发展经济的结果。
王石曾经写过一篇“深圳现象”的文章,当中提到华为、万科都是白手起家、从头创业,但能够成为优秀者,“必须挺过漫长而残酷的竞争”,因为“一同来到深圳的,有千千万万来自全国各地的英才豪杰”。从“五华”的发展来看,深圳企业面对的不仅是国内竞争,还有着更高水平的国际竞争。因此,“五华”不仅实现了做大,而且实现了做强。
启示二:“五华”通过外溢发展放大了特区辐射力。
“深圳的市场和资源,都不足以支撑一个巨大的企业。‘五华’的称呼是偶合,但也有规律可循。整合国内国外资源,‘五华’是深圳经济外溢发展的结果。”1月3日,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接受本报采访时如此表述。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首次提出实施外溢发展战略。报告提到,深圳将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以外溢发展突破城市空间制约,以区域合作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在许扬的眼里,外溢发展的“五华”是深圳在新时期的特殊贡献,它不仅放大了深圳的辐射力,也间接加快了全局性的升级转型。华强科技、华侨城、华南城的成长,都是在扩张中实现了三重转型升级。第一重是自身企业的壮大,第二重是深圳经济的升级,第三重则是当地经济的转型。华南城紧扣城镇化发展,郑州华南城经当地测算,将增加5万个创业机会、20万个就业机会和数十亿元税收。2012年开业的武汉欢乐谷,则在第一年就为当地带来175万人次的游客。至于华强科技重点布局的安徽芜湖,同样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重点旅游目的地。
启示三:“五华”彰显深圳特殊的企业家优势。
作为“五华”概念的倡导者,许扬笑言在深圳这块企业家集中的热土上,还能够总结出更多的同类项:“比如说‘三马’,大家都知道马蔚华、马明哲、马化腾。但再往前想一想,还有深圳电子工业的奠基人马福元、华侨城的首任老总马志民,‘三马’就变成了‘五马’。”
“五华”能够出现,这是深圳营商环境优势的体现,而且这种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深圳孕育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企业家群体。可以说,深圳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企业家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五华’的背后,是深圳标杆性企业集体崛起的群像。”和“五华”比肩的,还有金融行业的招商、平安,互联网的腾讯,新能源的比亚迪,房地产的万科,等等。
或许,我们还该听听当事人的说法。谈起为何落户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的回答是“包容”。去年,王俊决定将所获的100万元科技进步市长奖在内部建立一个基金,奖励“非常规创新”。原因何在?“当年,对华大基因这么一个‘稀奇古怪’的机构,深圳就能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来支持。在华大内部,我们更有责任弘扬这种精神。”王俊如此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