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56|回复: 5

王勇平:徜徉在诗的国度

发表于 2014-1-10 16:52: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jpg

王勇平在波兰工作期间创作的新诗集《在诗的王国里》将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既为他高兴,也由衷羡慕,生发出很多感慨与思考。他远离故土,远离滚滚红尘和风口浪尖的喧嚣,获得了一种释然与宁静的生活,登上了更能发挥智慧才情的事业舞台,也得到了诗神缪斯的垂青。由此想到,一个骨子里浸润着文化因子的人,一个饱含着生活激情与不竭创造力的人,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他也会不断地感悟、思考与创造,并不断地给人带来喜悦。

如果说王勇平远赴波兰华沙从事铁路外事工作拓展了他生活的宽度,从诗中恰恰可以看到他视野的广度和思考的厚度。有人说触景生情、感物抒怀是诗萌生的种子,而在异国他乡,在一片属于诗的版图上,诗人用心栽植的这些文学艺术的植物,则会生长得更加葳蕤茁壮。记得在几年前的《诗刊》上读到过一首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诗,题目叫《一列火车》“一列火车停在一个小站,/有一会儿,它纹丝不动。/门撞上了,砂砾在脚下碎裂,/有人在道别,永远。/……/列车又开动了,/隐没在雾中,像十九世纪。”那是我印象最深的一首关于铁路的诗,现场感以及寓意与象征,那种时间、道路与生命流逝的意味,令人久久难忘。于此,我想到了远在华沙的王勇平,想到了华沙之南的波兹南火车站,一路向南的钢轨,穿越莽莽俄罗斯和浩大蒙古,连接着他梦绕魂牵的祖国和故乡。这钢轨,同样也承载着诗人王勇平的命运,也是他一条运载着思念的河流,更是他剪不断的一根精神脐带。他借助钢轨将人生的脚步延伸到了远方,让生命呈现出一派别样的风景。

“诗情画意”是人们形容美的极致,我从王勇平的诗中首先欣赏到的就是一帧一帧诗意的人文与自然风景画。这诗意的画面不尽是眼前的风景和镜头中的风景,而是心中风景与二者的交融与辉映。而且,在这种辉映之中生发出一种温暖的光亮,这光亮不仅映亮读者的眼睛,还照亮读者的心灵。从《维斯瓦河畔》到《布拉格之夜》,从《春到白桦林》到《尼泊伏特湖上的风帆》……仅仅读这些优美的诗名,就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图画。那色彩,那情调,那韵味,久久在心头挥之不去。而从《我们的肖邦》、《那幢小阁楼》、《居里夫人故居》、《最后的骑兵》、《城堡废墟》、《满载十字架的车皮》中,我们都可以会晤一段属于波兰的历史与传说。诗人笔下的风景和历史,并不是画家笔下的风景,也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而是以心灵感悟历史,饱蘸着灵感与想象的油彩绘就的诗篇。

我的思绪跟着诗人的笔,徜徉在诗的国度里。这些饱含真情与深情的诗作,像一面面心灵的镜子,像喀斯普罗威雪峰融化的淙淙清泉,映照出了波兰蔚蓝的天空,也映照出了诗人洁净的心灵。读这些带着情感温度的诗,可以看出,诗人喜欢波兰,喜欢波兰的河流、大地与天空,更景仰在波兰历史的天空中那些灿若星辰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迷茨凯维奇、米沃什、辛波斯卡、切斯瓦夫、舒尔茨……在这些伟大的名字和不朽的心灵身旁,诗人心中沉睡的艺术细胞被激活了。正是在这种激情之中,诗人接续上了自己近三十年的诗缘。想到自己学生时代就痴情于诗,想到二十年前自己出版的处女作就是一部诗集,后来又出了两本诗集。想到人到中年,命运之手有如神助,把自己派遣到一个诗的国度里工作,让每天的生活都仿佛成为了一首诗……

然而,王勇平的诗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异国风情以诗意之笔的表层描述。他的诗,缘于一个天涯游子对故乡家国的思恋而生发出的宝贵的艺术张力和直抵人心的力量。在《2012·清明》一诗中,我看到了一位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在教堂的钟声中独酌独吟的中国诗人。在诗行中,诗人顺着《索波特海滨栈桥》的方向,让思念穿越山海,一直走回故乡。诗人缘着诗行的小径,在维斯瓦河畔的徜徉中寻觅湘江、珠江的波浪。可以说,王勇平的诗,总有一根情感的丝线,牵扯着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剪不断,理还乱,看似闲云孤鹤,却总是万般心绪上心头。我仿佛看到,在《华沙街头的汉字》中,作为书法家的王勇平在异国他乡看见汉字匾额的惊喜……我们仿佛看见,在布拉格无数个不眠之夜,诗人王勇平“总是站在窗口/朝东方痴痴地眺望”。

王勇平的诗,清新温暖,朗朗上口,情景交融,富有张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顺着这些“台阶”步步深入,我发现其中的深刻与内涵、象征和寓意。说到底,这也是一个诗人真正称其为诗人的根本标志。他在离别故国的深情《回望》中如此写道:“生活永远不会冷却/只要心里装着太阳/苦涩的咖啡是另一种芳香/何况,可以加入甜甜的方糖”。轻松中的哲思,仿佛信手拈来,却让人难以忘怀。在《低下高贵的头》一诗的题记中,他发现波兰土地上众多的人物雕塑,无不保持低着头的姿势:“无论开国君主还是普通士兵/他们无一例外都低垂着头……真正的斗士无须摆弄姿势/严酷的考验在于直面低潮/只要每个细胞都硬如岩石/低头也能气吞九霄。”多么朴素又独到的发现!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诗《低着头》,“思想在高飞,我低着头,/在慢慢地走,慢慢地走”。是啊,真正的自信与深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思想者与智者,大都是“微微低着头”的啊!

深夜走笔,北京长安街璀璨的灯光有一种直入心灵的圣洁感。一场春雪刚刚止歇,早春清新的空气裹挟着深刻的凛冽。踱步窗前,沉思良久。波兰是一个不屈服的国度,华沙乃涅槃重生之城。因为报复华沙起义,这里曾经被希特勒的罪恶之手夷为平地,战后重建时华沙人民坚定地选择了复原老城。同样,从不向磨难屈服的王勇平,也正是在这里,得以重建自己精神的圣殿。在这诗的城堡中,我目睹了饱含他真挚情愫的一砖一瓦。他是一个孤独者,在转换的现实中找到了久违的自己,他在生活的变迁中获得了一种高贵的孤独与自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大利诗人夸西莫多就认为诗诞生于孤独,并从孤独出发,向各个方向辐射。在王勇平的诗中,我感受到了他这种孤独,也慢慢地看见了他冷静的思考与感悟后的结晶,也感到这种曳带着生命之光的“诗的辐射”。

我从诗友的随笔中得知,就在前些日子,位于华沙的密兹凯维奇文学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转换的现实”的美术展览,可与卡夫卡比肩的艺术天才舒尔茨以及同代艺术家们的作品都强烈地表达着这样的主题,那就是从转换的现实中寻找意义。由此我想到了舒尔茨的一句至理名言“现实的本质是意义或意识。对我们来说,缺少意义的东西是不现实的。”而王勇平也正是在生活转换的现实中找寻到了生命的某种意义。。“鸟语也轻/风过也静/整个公园都装不下/一对聋哑恋人的纯情”(《 聋哑恋人》)、“我相信鲜花中的仁爱/我深谙泥土中的情怀/我祈祷这鸽子起舞的蓝天/不会再有横祸飞来”(《犹太区英雄纪念碑前》)。还有《马车夫的故事》、《卖奶酪的老太》、《羞涩的女诗人》、《信任》等诗中,都能感觉到诗人在对生活转换视角后的感悟与发现……是的,从哥白尼的《那幢小阁楼》里,诗人“听着阳光的声音/踏过历史的苔藓”看到了“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的春天”;从《我们的肖邦》中,我们不仅听到了天籁般优美的旋律,还仿佛听到了克拉科夫郊外圣十字教堂主厅柱廊里,那颗属于艺术之神的永恒的心仍在跳动。
一口气读完这部诗稿,我认为他最感人的那首《视频中的母亲》依然是转换了生活场景后的收获。因为想看见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他八十多岁的母亲学会了视频,“忽然,母亲伸出颤抖的手指/梦幻般地触摸着视频/她没有摸到自己的儿子/我却沐浴到了徐徐春风”。这是笔者读到过的作品中,反映母子情深的最感人肺腑的一首诗。的确,万里之遥,视频画面中的母亲和儿子都在不易觉察中转换了视角,于是,情感与思念也随之生发出了更强烈的感染力与穿透力。

如果用一个意象来比喻他的诗,我想到了“湖”这个字。湖的谦逊、内敛、纯净,湖的鸢飞鱼跃、岸芷汀兰、云淡风轻,想必都是他喜欢的。我想,这“思想之湖”的魅力更多的在于内在而深沉的力量吧。的确,作为与他相知相契的诗友和书友,我也是喜欢湖的,且喜欢把“湖”分开来看:在水边,看见古时的月亮。有机会也总是爱到湖边走走,我觉得湖边散步最适合思考与遐想。我以为,诗人笔下的维斯瓦河波浪,实际上是诗人心湖的浪波和荡漾的涟漪。
最后我想说,这些诗,在字词的间隙中,都蕴含着一种令人温暖的激情和力量。有文友说,一个人的诗文就是呈现在纸上的自己,字里行间都像镜子一样呈现着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与感知。诗人多年从事铁路宣传文化的领导工作,节奏之快,时间之紧,压力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文学艺术对他来说可能不仅是陶冶性情的文化修为,更是一种抒发感情、排遣压力的渠道和方式,张弛之间,工作与艺术不仅没有掣肘之苦,而是达成了默契的互补与慰藉。诗人以持久的激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着热爱的事业,总是把困难和压力当成磨砺意志的机会。他不仅没有因工作的紧张繁忙而冷落了艺术追求,而是把事业追求中对人生的历练,转化成为艺术的营养。同时,通过艺术的熏陶,更多地懂得了怎样去艺术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做到了工作让艺术拥有灵感,艺术使工作平添魅力。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那年春天,《诗刊》等单位在京联合举办首届“书法写新诗”展览,他的书法作品书写的是著名诗人艾青的名作《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也正是他对祖国之爱、事业之爱、艺术之爱的生动诠释。


   (李木马2013年初春写于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0 17:10:11 | 查看全部
1.jpg

《在诗的王国里》是作者王勇平在波兰工作期间创作的新诗集。从诗中可以看到他视野的广度和思考的厚度。在异国他乡,在波兰这个属于诗的版图上,诗人用心写作了多首诗作。从诗中可以欣赏到诗意的人文与自然风景画。这些诗作中,处处充满了异国他乡的味道,我们可以感晤到一段属于波兰的历史与传说。另外,诗中也处处流露出对祖国、对亲人的怀念。同时诗集中也收录了多幅作者在波兰所拍摄的照片。
作者简介
王勇平,现供职于波兰,为铁路合作组织中方委员,铁路合作组织委员会副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曾出版多部诗集、散文集。
目录
红地毯
回望
因为有爱
维斯瓦河畔
寻找熟悉的波浪
华沙古城
青石路
美人鱼
华沙起义
扎科帕内小镇
卖奶酪的老太
海眼
信任
马车夫的故事
攀喀斯普罗威雪峰
无名烈士墓
聋哑恋人
姊妹城
斜塔
城堡废墟
那幢小阁楼
低下高贵的头
插满十字架的车皮
犹太区英雄纪念碑前
科学文化宫
水上王宫
梅希莱维茨基宫
瓦维尔山
传说中的克拉科夫
永恒的小号曲
城墙与画廊
华沙街头的汉字
冰雪中的罗布林
思念远方
视频中的母亲
冰河上有只海鸥
冰排
琥珀的传说
西普拉特半岛
索波特海滨栈桥
春天到了
春到白桦林
2012·清明
弗罗茨瓦夫
没有星光的夜空
小战士
布拉格的子夜
我们的肖邦
最后的骑兵
尼泊伦特湖上的风帆
居里夫人故居
古都波兹兰
摇篮
永恒的心
中秋月夜
森林的秋季
黑圣母
白鹰
在诗的王国里
徜徉在诗的国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14:06:16 | 查看全部
好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5 15:22:3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3 19:30:0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12:04:08 | 查看全部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