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临近春节,苏州市广济医院的心理咨询热线也变得“滚烫”!电话那头有很多人在为过年“回不回”而发愁纠结,希望能有人帮忙出出主意。
苏州市广济医院心理科医生吴正言表示,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正因为我们异常重视,使得许多人在度过“年关”时面临的心理负担也越来越大,严重者甚至会患上各种形式的“过年综合征”。所以吴正言提醒,春节要过心理关,谨防过年综合征。
一、“过年综合征”—恐归族
“月光族”回家难敌“家乡行情”,光压岁钱就得花去近一个月收入
晓东今年23岁,四川人,刚大学毕业,在苏州一家外企工作。平时工作忙碌无暇回家,思家心切的晓东终于捱到春节放假,但他现在却为回家开始踌躇。
“我现在一个月收入也就四五千元,除去房租、交通费和生活费,几乎就成了‘月光族’。”晓东说,这一年过得不轻松,每天都要为生活而算得清清楚楚,积蓄更是少得可怜。“我有三个表兄妹,还有五个堂兄弟,每个人都成家有了孩子。”作为长辈,回家他少不了要给压岁钱。现在物价上涨,压岁钱也在涨,他旁敲侧击问了一下父母家乡现在的行情,得到的答案是“四五百左右”。晓东算下来,光压岁钱就得花去近一个月的收入,再加上来回路费和购买礼品的开销等,回家一趟的花费绝不是小数字。“硬撑面子,结果是让自己受苦。”
晓东越来越觉得,在自己目前经济不乐观的情况下,还是不回家为妙,更何况现在买一张火车票还要受尽凛冽寒风的痛苦。但是与家人通话时,被一遍遍殷切地问及何时回家,他又实在开不了口拒绝。
吴正言告诉记者,就像晓东那样,都市中有这么一群“恐归族”,越到临近春节心里越发慌,慌的不是买不到回家的车票,而是接到家里询问归期的电话。心理咨询热线那头,恐归族不敢回家的原因多种多样:过年花销难以承受、没有对象家人逼婚、混得不好无颜归家、亲朋众多疲于奔场、娘家婆家回谁家好……每年的理由都差不多,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回家过年,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种传统。对于那些“恐归族”来说,他们恐的并不是回家,而是现在的春节被一些亲情以外的东西所干扰,让简单的回家过年多了许多不必要的负累与包袱。不愿回家过年这样的一种意识实质上是社会压力的折射,也已经给了我们一种警示,应该让“年”回归到它最淳朴的本位,保持节日文化内涵的同时剪除过度的功利化,才能让过春节不再成为一种负担,才能让人不再望年兴叹,更愿意回家。
同时,吴正言也想告诉那些还在苦恼于回不回家问题的“恐归族”们:其实,“恐归”的心理压力,是不少在异地工作的人都经历过的。我们首先得告诉自己,“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不是孤独的”。面对亲人过高的期望,不妨如实告知自己的现状,同时也要对亲人描述在异乡发展的不易。
若父母亲友对你的“个人问题”或者其他隐私等比较关注,在你愿意交流的前提下,在掌握好沟通程度的基础上,对亲近的、真心关心自己的人可以说多一点,对纯属想打听隐私、私下攀比的人,可一笑了之,或者说句玩笑话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许当你踏上回家之路的时候,会发现你所担忧的那些其实并没那么可怕,回家是对父母最好的礼物,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安慰。
二、“过年综合征”—“被遗弃感”
因为儿子无暇回来过年,“空巢”老人深感被遗弃
王大爷去年老伴去世了,一个人独自住在一套大房子里。临近过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老是觉得肌肉酸疼,每天凌晨醒来后就睡不着了。上周得知出国在外的儿子因为工作忙,无暇回来过年,大爷更是闷闷不乐,甚至感觉生活一下子没有了意义,发展到不愿跟任何人说话,连大门也不出了,整天闷闷不乐。那天侄女来看望他,被他形容枯槁、面灰如土的样子吓了一跳,生怕他得了什么大病,赶紧劝他到医院来看看。
针对这种情况,吴正言对做儿女的建议是:一要常回家看看,注意老年人的生活安排。同时,给老人安排规律的生活,加强健脑锻炼,维持与社会的接触;二是如果条件不允许经常回家,也要经常打个电话,寄点衣物回家,让老年人觉得自己的儿女就在身边。
春节期间,空巢老人自己应该如何调试心理呢?吴正言表示,对于空巢老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情趣,缺乏他人的认同。因此,他建议老人应该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找到自己的群体,如牌友、球友,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得到别人认可,以消除子女不在身边的负面影响。春节子女如果不能回家,父母也可多和孩子联系,春节期间可以和邻居、朋友、同事一起娱乐。此外,如果子女回家过年,老人也切忌大喜大悲,一定要平常心对待。
三、“过年综合征”—旅途精神病
车厢里,旅客掏出百元大钞撒向空中,旅途疲劳也会发生精神病
车厢里,掏出百元大钞撒向空中;候车室,捂着包大喊大叫甚至哭泣;站台边,突然纵身跳向铁轨……吴正言表示,几乎每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大医院精神科急诊都会收到这样的病人,他们直接从火车或长途汽车上被送来。
吴正言表示,闷在狭小的长途车厢里,拥挤的人群,堵塞的交通,漫长、枯燥的旅途、污浊的空气等等都容易让人烦躁、焦虑,再加上旅途奔波,身心过度疲劳,又得不到及时调节,就可能导致失眠、胸闷等症状,引发“旅途性精神病”。吴正言建议,在路途中最好让自己看看书、听听音乐,让自己放松心情。乘车途中要经常开车窗使空气流通,在停站时可以下车透透气。在旅行中,出现身体特别紧张和不适时,可用深呼吸让自己急躁或焦虑的心情平静下来,必要时可向列车工作人员求助。
四、“过年综合征”—节后心理失调
想到节日过完马上就要上班,就会心神不定;节后回归,更易心理失调
另外,吴正言也提醒,每年春节假期进入尾声,他们的心理科门诊人数也会开始持续上涨。很多前来咨询或就诊的患者反映:“想到节日过完马上就要上班,突然感到心神不定,胡思乱想、无法入睡”;“我人坐在办公室,可脑海里还在回放着节日里和亲朋好友们尽情欢聚的情景,放纵的心情怎么也收不回来”;“总是感到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得可怕”……抑郁、失落、烦躁不安等各种不良情绪成为很多人挥之不去的困扰。
吴正言表示,这些都是“节后心理失调综合征”在作祟。假期和非假期是两种不同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一周左右的大假,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们的身心开始去适应一种“娱乐、松弛、非理性”的舒适状态,假期一结束,意味着又要开始一种“条理、紧张、挑战、理性”的工作或学习状态。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理智层面的假期结束了,但潜意识层面的假期还没有结束,所以,出现节后综合征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应。吴正言建议,大家可以给自己一周的适应时间。尤其是上班前三天,尽量安排一些计划性、交流性质的工作,可以给到一个缓冲调整的时期,让意识和潜意识接上轨。
为了防止神经系统长期过度兴奋导致失眠,无论节假日如何熬夜,收假前一天,大家还应“静下来”,避免高强度应酬,在家休息,吃些清淡的饮食,新鲜的水果,听些轻音乐,晚上早睡。等到上班伊始,首先将放假前还没有处理完的事情,用最简捷的方式尽快了结,不要拖拖拉拉,再让它们牵扯自己的精力。可写一张便签式的备忘录,将未尽事宜和上班后头几天要办的事情罗列其上,这样可做到心里踏实,一目了然。这样做,可以有效减少回到工作初期的不适应和恐惧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