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4年02月03日 新闻来源:北京青年报
在北京“打工”的川妹子贾燕梅,1月12日骑自行车长途跋涉近2300公里,历经17天时间,于28日下午回到了故乡四川南充。一踏入家门,就被母亲拥入怀中,她不停地哭泣,哽咽着说“妈,我回来了”……
年初一刚过,又有一批回乡团聚的人踏上返程之路。由于春节,世界罕见的人口迁徙现象年复一年在中国上演。今年春运期间,预计客流量达36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亿人,可能再创历史记录。
释放需求压力,需要新的面对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是亲人团聚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社会资源的大动员、大调整,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如何释放这些压力,从物力的财力的到观念的心理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一个新的面对。
“春节不回家,就感觉心里缺了一块什么。”尽管犹豫再三,在北京一家企业工作的王先生仍然选择了回湖南农村过年,一家三口于腊月二十九这天坐飞机回乡。“车票不好买,时间很紧张,过了年身心疲惫,但也没办法。”
春节期间处于纠结心态的人不在少数。这里有对传统习俗的期盼,也有对长途跋涉、一票难求的焦虑,还有对人情消费的复杂心态,每年的春节,似乎都让一些人陷入情感的两难。
专家表示,人们面对的春节难题源自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冲突。民俗文化专家冯骥才说,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农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为一轮。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加剧,人们工作繁忙,便出现了春运压力增加、假日设置争议等一系列社会课题。每年春节,都是一次全社会的大动员、大调整。
“今年春运,平均每天超过9000万人次出行。这个规模、密度,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人口在集中流动,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