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家过年的诱惑”源于对亲情的渴望
                                                                 文/杨秀彬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再有半个月就是农历马年新年了,“回家的诱惑”让人无法拒绝,对亲情的渴望令人无比期待,但与此同时,“回家成本”也成了网友们热议的焦点话题。媒体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有高达57%的网友表示春节回家最担心的就是赚钱太少不够用;而高达八成的网友表示自己回家过年的花费已经超过自己一个月以上的收入;更有15%的网友感叹“回家一次,损耗半年”。(中企互动事评)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百度)
    笔者认为,年是中国传统节日,应该传承。网友感叹“回家一次,损耗半年”的说法有点夸大其词、言过其实不大可信 ,但回家过年的花费超过一个月以上的收入倒是差不多的。借过年才回家一次,花费的多少本来就是自己量力而行,没有硬性规定,高兴就行,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回家过年,是为了家人朋友的团聚,是为了亲情的需要,不是为了炫耀物质财富。更何况今年6月26日,备受关注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将“常回家看看”的条例首次写入法律,将“常回家看看”从道德义务上升到法律义务,是一种善的指引。我想,将“常回家看看”入法,应该多少能成为慰藉老年人孤独心灵的一剂良药吧!
    其实,“回家过年的诱惑”是源于对亲情的渴望,陈红一曲《常回家看看》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正如歌词所唱: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陪着爱人,带上笑容和祝福,常回家看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所以,我相信,只要大家回家去看望父母、亲戚、朋友了,不在乎你付出了多少,你的那一份难得的心意,就是值得父母、亲戚、朋友珍惜的情感。
    年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风土人情,体现的是浓浓的亲情,让人们感受了人间亲情、友情的美好。可是近年来,人们物质富有了,却把年一点一点的淡忘了,年离我们越来越远,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所以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应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