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53|回复: 0

走近农民工兄弟

发表于 2014-2-11 08:08:1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月22日凌晨,我和同事郝红波坐上从北京开往重庆的L603次农民工专列,与1800余位乘客开始了共1995公里、近32个小时的旅途。这趟列车80%以上的乘客都是返乡农民工,我也因此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川渝农民工群体的喜与盼。采访写稿过程中,我有三点深刻的体会。
   首先,采访农民工需注重情感交流。出发前,最担心农民工兄弟不善言谈或不配合采访。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巡车时,不少性格外向的农民工乘客主动和我搭话。一趟下来,全车各节车厢的人员分布我也大致心里有数。采访中,遇到话少的农民工兄弟,递上一支烟,他们就会与我热络起来,打开话匣子。
  第二,报道要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采访前,我请教了采访过农民工专列的同事,他们总结该类报道要注意避免两类情况,一是主题不明确,二是故事零散。为此,出发前我定下通过个人故事反映农民工群体工作生活状况的报道目标。列车上,我重点采访了六七位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工,通过一些小故事,反映农民工贡献社会的大主题。
   第三,如果没有这次采访,我不会想象得到,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农民工外出务工、开店仍如此高度依赖“老乡”,“血缘和地缘”的因素仍然非常关键;如果没有这次采访,我不会明白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大背景下,愿意返乡就业的农民工并没有预料的那么多,他们不愿意就近务工的原因,一是工资水平低,二是工作机会少,三是拖欠工资较为常见;如果没有这次采访,我还不会知道,北京这座超级城市的建设工人队伍中,来自四川达州的农民工占到了相当大比例,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支持了北京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经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